diff --git a/第3章 集合论.md b/第3章 集合论.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e84684b --- /dev/null +++ b/第3章 集合论.md @@ -0,0 +1,457 @@ + +几乎所有数学分支领域都将集合论作为其基础。因此在学习高级的数学领域之前,学习集合论中的一些基础概念是非常重要的。本章中,我们将给出公理集合论中的部分(较为初等)的内容,并介绍集合论中的一些概念和记号,他们通常广泛而频繁地被用到。 + +## 3.1 基本事项 + +首先,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,这意味着我们不打算构造出集合这个概念,而是使用公理来规范化它。我们并不会知道什么是集合,我们只是列出集合可以进行的运算和性质。我们认为,一个集合始终是一个对象。 + +然后我们定义一个对象 $o$ 和集合 $A$ 之间的二元关系 $\in$,且称 $o\in A$ 为 “$o$ 属于 $A$” 或 “$A$ 包含 $o$” 或 “$o$ 是 $A$ 的元素”。特别地,由于集合是对象,询问一个集合是否属于另一个集合是有意义的。 + +注:根据定义,“集合内不能有重复的元素” 这种说法是荒谬的。而下文中,“$A$ 的每个元素都……” 的含义是 “对于任意的对象 $x$ 满足 $x$ 是 $A$ 的元素,$x$ 都满足……”。即,我想强调的是,“元素”描述的是一种关系,而不是一个对象。 + +纯粹集合论认为一切对象都是集合。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,纯粹集合论确实是一种更加简单的理论,人们只需要处理集合,而无需考虑其他对象。然而我们从概念角度来说,不纯粹的集合论的处理更加容易(例如,纯粹集合论可以把 $0$ 看做 $\varnothing$,$1$ 看做 $\left\{\varnothing\right\}$,$2$ 看做 $\left\{\left\{\varnothing\right\}\right\}$,以此类推)。单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,两种想法集合是等价的。因此,对于一切对象是否都是集合,我们采取不可知的态度。即我们既不添加公理确认这一点,也不添加公理否认这一点,而在现在的公理体系中,命题“一切对象都是集合”是未决的(不能证明也不能推翻)。 + +我们先在 $\in$ 的基础之上扩展一些集合间的二元关系。 + +- **定义 3.1.1(子集)**:设 $A,B$ 是集合,定义 $A\subseteq B$(称为 “$A$ 是 $B$ 的子集” 或 “$A$ 包含于 $B$” 或 “$B$ 包含 $A$"),当且仅当 $A$ 的每个元素都是 $B$ 的元素。形式化地说 $A\subseteq B\iff\forall_{x\in A}x\in B$。 + + 定义 $A\subsetneq B$(称为 “$A$ 是 $B$ 的真子集” 或 “$A$ 真包含于 $B$” 或 “$B$ 真包含 $A$"),当且仅当 $A\subseteq B$ 且 $B\nsubseteq A$。 + +- **命题 3.1.2(集合的包含关系的基本性质)**:设 $A,B,C$ 为集合,那么: + + - **自反性**:$A\subseteq A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可得。 + + - **传递性**:若 $A\subseteq B$ 且 $B\subseteq C$,则 $A\subseteq C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,$A$ 的每个元素都是 $B$ 的元素,$B$ 的每个元素都是 $C$ 的元素,那么 $A$ 的每个元素都是 $C$ 的元素。 + + - **混合传递性**:若 $A\subsetneq B$ 且 $B\subseteq C$,则 $A\subsetneq C$;若 $A\subseteq B$ 且 $B\subsetneq C$,则 $A\subsetneq C$。 + + **证明**:两者类似,证前面那个。首先 $A\subseteq B$ 且 $B\subseteq C$ 可知 $A\subseteq C$,然后由于 $B\nsubseteq A$,故存在一个对象 $x$ 满足 $x$ 是 $B$ 的元素而非 $A$ 的元素,又 $B$ 的元素都是 $C$ 的元素,故存在一个对象 $x$ 满足 $x$ 是 $C$ 的元素而非 $A$ 的元素,故 $C\nsubseteq A$,那么 $A\subsetneq C$。 + +集合的真包含关系显然是一种**偏序关系**,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两个集合 $A$ 和 $B$,不可能同时成立 $A\subsetneq B$ 和 $B\subsetneq A$。但是真包含关系与我们定义在自然数上的小于关系 $<$ 的不同之处在于,后者是一种**全序关系**。在满足偏序性质的基础上,我们还知道对于两个不相等的数 $a$ 和 $b$,要么成立 $a>b$,要么成立 $b>a$。对于集合的真包含关系而言,这一条性质是不满足的。考虑集合 $A=\left\{1,2\right\}$ 和 $B=\left\{2,3\right\}$,它们既不相等,也没有哪一个是另一个的真子集。我们将在第8章更正式地讨论偏序集。 + +- **定义 3.1.3(集合之相等)**:设 $A,B$ 是集合,定义 $A=B$(称为 $A,B$ 相等),当且即当 $A\subseteq B$ 且 $B\subseteq A$。 + +- **命题 3.1.4(集合的相等关系的基本性质)**:设 $A,B,C$ 为集合,那么: + + - **自反性**:$A=A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命题 3.1.2 可知 $A\subseteq A$。 + + - **对称性**:若 $A=B$,则 $B=A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可知。 + + - **传递性**:若 $A=B,B=C$,则 $A=C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命题 3.1.2 可知 $A\subseteq C$ 且 $C\subseteq A$。 + +可以证明 “若 $A=B$,则 $x\in A\iff x\in B$”,即集合关于命题 “某个对象 $x$ 是否属于该集合 ” 遵从代入公理。 + +- **引理 3.1.5(集合构造的唯一性)**:若存在集合 $S$,满足 $x\in S\iff P(x)$,其中 $P(x)$ 是某个关于任意对象 $x$ 的命题,那么 $S$ 唯一。 + + **证明**:若存在两个集合 $S,S'$ 都满足条件,那么 $x\in S\iff P(x)\iff x\in S'$,于是 $S=S'$。 + +接下来运用公理构建集合时,我们都使用该引理来说明构建的集合的唯一性。 + +类似自然数,我们将从空集开始,然后借助几个运算公理化更多的集合。 + +- **公理 3.1.6(空集)**:存在一个集合 $\varnothing$(空集),对于任意的 $x$,$x\not\in \varnothing$。 + +- **公理 3.1.7(单元素集)**:对于任意一个对象 $a$,存在一个集合 $\{a\}$,它唯一的元素是 $a$。称这样的集合为单元素集。 + +- **公理 3.1.8(双并)**:对于两个集合 $A,B$,存在一个集合 $A\cup B$,称为 $A$ 和 $B$ 的并,其元素由属于 $A$ 或属于 $B$ 的一切元素组成。即,对于任意对象 $x$, + + $$ + x\in A\cup B\iff (x\in A \lor x\in B) + $$ +容易证明并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。容易证明 $A\cup \varnothing=A$。 + +根据双并公理,我们可以定义双元素集: + +- **定义 3.1.9(双元素集)**:若 $a$ 和 $b$ 是两个对象,根据双并公理,存在一个集合 $\{a,b\}=\{a\}\cup\{b\}$,其仅有的元素是 $a$ 和 $b$。即,对于每个对象 $y$,有 $y\in\{a,b\}\iff (y\in a\lor y\in b)$。 + +类似地,我们可以定义三元素集、四元素集,依此类推。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构造很多集合了,至少像类似于 $\{1,2,3,4,5\}$ 这种其中元素能直接列举出来的集合,我们都是能证明该集合是存在的。 + +但另一方面,我们还不能对于任意给定的自然数 $n$ 定义由 $n$ 个对象组成的集合。这将要求重复使用双并公理 $n$ 次,然而 $n$ 次重复的概念尚不曾被严格地定义。根据类似的理由,我们也还不能定义由无限多个对象组成的集合。 + +我们需要一个公理来引入无限集合: + +- **公理 3.1.10(无限)**:存在一个集合 $\mathbb{N}$,其元素叫作自然数,满足 $0$ 是 $\mathbb{N}$ 中的一个对象,并且对于任意 $n\in\mathbb{N}$,由 $n$ 所指定的满足皮亚诺公理的对象 $n++$ 也在 $\mathbb{N}$ 中。 + +这是假设 2.1.6 的更正式的形式。自然数集引入了无限集合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。 + +现在我们想找到一个这样的集合,满足所有大于等于某个自然数 $y$ 的自然数都属于它,这需要我们再引入一个公理: + +- **公理 3.1.11(分类公理)**:设 $A$ 是一个集合,并对于每个 $x\in A$,设 $P(x)$ 是一个关于 $x$ 的命题。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\{x\in A:P(x)\}$(或 $\{x\in A|P(x)\}$),它的元素恰恰是 $A$ 中使 $P(x)$ 成立的 $x$。即,对于任意对象 $y$, + + $$ + y\in\{x\in A:P(x)\}\iff (y\in A\land P(y)) + $$ + + +分类可以看成关于集合 $A$ 和命题 $P$ 的运算。可以证明 “若 $A=B$,则 $\{x\in A:P(x)\}=\{x\in B:P(x)\}$”,即集合关于分类运算遵从代入公理。 + +为了方便指明一个数集的连续一段,我们使用记号 $A_{l..r}$ 表示 $\{x\in A:l\leqslant x\leqslant r\}$,特别地,我们记 $A_{l..}:=\{x\in A:l\leqslant x\},A_{..r}:=\{x\in A:x\leqslant r\}$。 + +利用分类运算和分类公理,我们可以定义集合的其他一些运算。 + +- **定义 3.1.12(交)**:两个集合 $A$ 和 $B$ 的交 $A\cap B$ 定义为集合 $\{x\in A:x\in B\}$。根据分类公理,$A\cap B$ 存在。 + + 定义两个集合是不交的,当且仅当 $A\cap B=\varnothing$。 + +- **定义 3.1.13(差集)**:两个集合 $A$ 和 $B$ 的差 $A\setminus B$ 定义为集合 $\{x\in A:x\not\in B\}$。根据分类公理,$A\setminus B$ 存在。 + +- **命题 3.1.14(集合构成一个布尔代数)**: + + 设 $A,B,C,X$ 均为集合,且满足 $A,B,C\subseteq X$。 + + 1. **最小元**:$A\cup\varnothing=A$ 以及 $A\cap\varnothing=\varnothing$; + 2. **最大元**:$A\cup X=X$ 以及 $A\cap X=A$; + 3. **恒等式**:$A\cup A=A$ 以及 $A\cap A=A$; + 4. **交换律**:$A\cup B=B\cup A$ 以及 $A\cap B=B\cap A$; + 5. **结合律**:$A\cup(B\cup C)=(A\cup B)\cup C$ 以及 $A\cap(B\cap C)=(A\cap B)\cap C$; + 6. **分配律**:$A\cap(B\cup C)=(A\cap B)\cup(A\cap C)$ 以及 $A\cup(B\cap C)=(A\cup B)\cap(A\cup C)$; + 7. **分差法则**:$A\cup(X\setminus A)=X$ 以及 $A\cap(X\setminus A)=\varnothing$; + 8. **摩根定律**:$X\setminus(A\cup B)=(X\setminus A)\cap(X\setminus B)$。 + +这些公理还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,比如我们不能定义一个集合,满足 $\{0\},\{1\},\cdots$ 都属于这个集合,这又需要一个新的公理: + +- **公理 3.1.15(替换公理)**:设 $A$ 是一个集合,$P(x,y)$ 是关于任意对象 $x\in A$ 和任意对象 $y$ 的命题,且满足对于每个 $x\in A$ 存在至多一个 $y$ 使得 $P(x,y)$ 成立。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\{y:\exists_{x\in A},P(x,y)\}$,使得对于任何对象 $z$ + + $$ + z\in\{y:\exists_{x\in A},P(x,y)\}\iff \exists_{x\in A},P(x,z) + $$ + + 我们常把形如 $\{y:\exists_{x\in A},y=f(x)\}$ 的集合简写成 $\{f(x):x\in A\}$。 + +注意到,替换公理蕴含分类公理,我们只需令 $P(x,y)\iff x=y\land Q(x)$ 即可构造出集合 $\{x\in A:Q(x)\}$。 + +## 3.2 万有分类公理 + +从分类公理更进一步,我们考虑拓展出一个新的公理并将其加入集合论公理之中: + +- **公理 3.2.1(万有分类公理)**:设 $P(x)$ 是关于任意对象 $x$ 的命题,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\{x:P(x)\}$,使得对于任何对象 $y$, + + $$ + y\in\{x:P(x)\}\iff P(y) + $$ + +该公理断言每个性质对应一个集合,这也就是朴素的集合思想。这个公理蕴含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公理,但这个公理不能被引入集合论,因为它引出了一个逻辑上的矛盾: + +> 罗素悖论: +> +> 根据万有分类公理,有集合: +> +> $$ +> \Omega:=\{x:\text{$x$是集合且$x\not\in x$}\} +> $$ +> +> 即一切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的集合。那么现在问 $\Omega$ 是否属于 $\Omega$,发现不管 $\Omega$ 是否属于 $\Omega$,都会引出矛盾。 + +为了解决这个悖论,我们考虑把对象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。在层级结构最底层的是原始对象(不是集合的对象),在下一层次中则存在一些集合,但是这些集合的元素只能是原始对象。以此类推,一层次中存在的集合只能包含之前层次中的对象。这种想法引导出了正则公理。 + +- **公理 3.2.2 (正则公理)** :对于一个非空的集合 $A$,$A$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 $x$ 满足 $x$ 不是集合或 $A\cap x=\varnothing$。 + +正则公理的一个重要推论是一个集合不能包含其本身,但是可以包含其他(更低层次的)集合。这使得我们排除了罗素悖论中定义的集合 $\Omega$。 + +- **命题 3.2.3(集合不能包含其本身)**:设 $A$ 为一个集合,那么 $A\not\in A$。 + + **证明**:反证。假设存在一个集合 $A$,满足 $A\in A$。根据单元素公理,存在一个集合 $B=\left\{A\right\}$。$B$ 是一个非空的集合,因此根据正则公理,应该存在 $x\in B$,满足 $x$ 不是集合或 $A\cap x=\varnothing$,但是集合 $B$ 作为单元素集,只有 $A\in B$,而 $A$ 是一个集合,且 $A\cap B=A$,故 $B$ 集合违反正则公理,矛盾,假设不成立。原命题得证。 + +但正则公理跟我们刚刚的设想 “层次结构” 有什么关系呢?可以这么理解:若我们刚刚所述的 “层次结构” 存在,那么对于一个集合 $A$,设其所有元素中,所在层次最小的那个元素为 $x$,它所在的层次为 $k$,那么考虑 $x\cap A$ 中的元素,它们所在的层次一定小于 $x$ 所在的层次(即 $k$),那么 $x\cap A$ 一定为空(即正则公理成立),否则与 “$x$ 是 $A$ 中层次最小的元素” 矛盾。 + +注意上述过程中,$x$ 是一定找得到的,因为我们的 “层次结构” 是从第 $0$ 层(原始对象)开始的,不存在无限小的层次结构。而正则公理就可以说明类似的一点: + +- **命题 3.2.4(不存在无限递降的集合序列)**:不存在无限集合序列 $a_n$ 使得对于所有的 $i$,$a_{i+1}$ 是 $a_i$ 的元素。 + + **证明**:反证。若存在这样的无限集合序列 $a$,根据替换公理定义集合 $S:=\{a_n:n\in\mathbb N\}$。根据正则公理,存在 $a_k\in S$,使得 $a_k\cap S$,但显然始终有 $a_{k+1}\in a_k\cap S$,矛盾。 + +事实上,命题 3.2.4 蕴含了正则公理,感性的证明就是我们上面的那一大段话,严谨的证明需要用到选择公理,我们暂且搁置。 + +## 3.3 函数 + +- **定义 3.3.1(函数/映射/变换)**:设 $X,Y$ 是集合,$P(x,y)$ 是关于任意对象 $x\in X$ 和任意对象 $y\in Y$ 的命题,使得对于每个对象 $x\in X$ 存在恰好一个 $y\in Y$ 使得 $P(x,y)$ 成立(此时我们称 $P$ 满足垂线判别法)。那么我们定义由 $P$ 在 $X$ 和 $Y$ 上确定的函数 $f:X\to Y$ 是这样的对象,它对于任意的输入 $x\in X$,将指定一个输出 $f(x)\in Y$,满足 + + $$ + y=f(x)\iff P(x,y) + $$ + + 根据 $P(x,y)$ 的定义,对于任意 $x\in X$,$f(x)$ 存在且唯一。 + + 定义函数 $f$ 的定义域为 $X$,对应域为 $Y$,值域为 $f(X):=\{f(x):x\in X\}$,那么值域为对应域的子集。 + +有时我们在定义函数时,为了方便,在确定完其定义域 $X$ 后,直接指定从输入 $x$ 得到输出 $f(x)$ 的过程(_procedure_)(即如何从 $x$ 得到 $f(x)$)来定义 $f$。其真正的过程如下:在确定完定义域 $X$ 之后,先定义 $P(x,y)$ 表示命题 “$y$ 是 $x$ 经过 procedure 过程得到的结果”,若未给出对应域,再令对应域为 $Y:=\{y:\exists_{x\in X},P(x,y)\}$(可以发现此时对应域和值域相等),然后再定义 $f$ 为由 $P$ 在 $X$ 和 $Y$ 上确定的函数。 + +易证对象关于函数遵从代入公理:如果 $x=x'$,那么 $f(x)=f(x')$。当然前提是 $x$ 关于 $P(x,y)$ 遵从代入公理。 + +有时函数的变元用下标来表示以取代括号,如,一个自然数序列 $a_0,a_1,\cdots$ 严格地说是一个从 $\mathbb N$ 到 $\mathbb N$ 的函数,而 $a_n$ 其实就是 $a(n)$。 + +- **定义 3.3.2(函数相等)**:对于两个函数 $f$ 和 $g$,称它们是相等的(记为 $f=g$),当且仅当它们含有相同的定义域 $X$ 和对应域 $Y$,且对于任意 $x\in X$,$f(x)=g(x)$。 + +容易验证函数相等是自反、传递、对称的。 + +对于函数,一个基础性的可执行的运算是复合。 + +- **定义 3.3.3(复合)**:设 $f:X\to Y$ 和 $g:Y\to Z$ 是两个函数,其中 $f$ 的对应域等于 $g$ 的定义域。那么可以定义两个函数 $g$ 与 $f$ 的复合: + + $$ + (g\circ f)(x):=g(f(x)) + $$ + + 容易证明,对于任意 $x\in X$,$g(f(x))$ 存在且唯一。 + +易证函数关于复合遵从代入公理:如果 $f=f'$,那么 $g\circ f=g\circ f'$;如果 $g=g'$,那么 $g\circ f=g'\circ f$。 + +- **引理 3.3.4(复合是结合的)**:$f\circ \left(g\circ h\right)=(f\circ g)\circ h$。证明:根据定义可知。 + +我们再来描述其他一些有关函数的概念。 + +- **定义 3.3.5(单射)**:一个定义域为 $X$ 的函数 $f$ 是单射当且仅当对于任意的 $x\in X$ 和任意的 $x'\in X$,若 $x\neq x'$,则 $f(x)\neq f(x')$。 + +- **定义 3.3.6(满射)**:一个定义域为 $X$ 对应域为 $Y$ 的函数 $f$ 是满射当且仅当 $Y=f(X)$。 + +- **定义 3.3.7(双射/一一对应)**:一个函数是双射的当且仅当它既是单射的,又是满射的。 + + 该定义也等价于,对于每个 $y\in Y$,恰有一个 $x\in X$ 使得 $f(x)=y$(至多一个意味着单射,至少一个意味着满射),记为 $f^{-1}(y)$,那么 $f^{-1}$ 就是一个从 $Y$ 到 $X$ 的函数。此时称 $f^{-1}$ 为 $f$ 的逆。 + +## 3.4 象和逆象 + +- **定义 3.4.1(集合的象)**:设函数 $f:X\to Y$,设 $S$ 是 $X$ 的一个子集,定义 $S$ 在映射 $f$ 下的象为 + + $$ + f(S):=\{f(x):x\in S\} + $$ + +- **定义 3.4.2(逆象)**:设 $T$ 是 $Y$ 的一个子集,定义 $T$ 在映射 $f$ 的逆象为 + + $$ + f^{-1}(T):=\{x\in S:f(x)\in T\} + $$ + +注意函数也是对象,特别地我们可以考虑函数的集合,这里我们向考虑从一个集合 $X$ 到一个集合 $Y$ 的一切函数组成的集合。为此,我们引入公理: + +- **公理 3.4.3(幂集公理)**:设 $X$ 和 $Y$ 是集合,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Y^X$,满足 $f\in Y^X$ 当且仅当 $f$ 是一个以 $X$ 为定义域以 $Y$ 为对应域的函数。 + +此公理的一个结果是: + +- **引理 3.4.9(幂集存在性)**:设 $X$ 是一个集合,那么存在集合 $\{Y:Y\subseteq X\}$(也记作 $2^X$,称为 $X$ 的幂集),使得对于任意对象 $Z$ + + $$ + Z\in\{Y:Y\subseteq X\}\iff Z\subseteq X + $$ + + **证明**:设集合 $Y=\{0,1\}$。 + + 设 $P(f,S)$ 是关于映射 $f\in Y^X$ 和任意对象 $S$ 的命题,满足 $P(f,S)$ 为真当且仅当 $S$ 是 $X$ 的子集且 $\forall_{x\in X},f(x)=1\iff x\in S$。 + + 根据引理 3.1.5,容易证明,对于每个 $f\in Y^X$,都恰好存在唯一的 $S:=\{x\in X:f(x)=1\}$ 使得 $P(f,S)$ 为真。 + + 根据替换公理,存在集合 $A:=\{S:\exists_{f\in Y^X},P(f,S)\}$。那么 $Z\in A\implies Z\subseteq X$。 + + 为证 $Z\subseteq X\implies(Z\in A\iff \exists_{f\in Y^X},P(f,Z))$,我们构造函数 $f(x):=[x\in Z]$ 即可。 + + 于是 $Z\in A\iff Z\subseteq X$,得证。 + +为了完整起见,我们现在再往集合论中添加一条公理,它扩充了双并公理而允许做出更大的并集。 + +- **公理 3.4.10(并)**:设 $A$ 是集族(即它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集合),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\bigcup A$,使得对于任意对象 $x$ + + $$ + x\in \bigcup A\iff \exists_{S\in A},x\in S + $$ + +该公理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: + +- **定义 3.4.11(集族的并)**:设 $I$ 为一集合,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都映射到一个集合 $A_{\alpha}$。 + + 此时我们称 $I$ 为指标集,称 $I$ 的元素 $\alpha$ 为标签,称 $\{A_{\alpha}:\alpha\in I\}$ 为一个集族,其中的元素是贴有标签 $\alpha\in I$ 的。 + + 定义集族 $\{A_{\alpha}:\alpha\in I\}$ 的并为集合 $\bigcup_{\alpha\in I}A_{\alpha}:=\bigcup\{A_{\alpha}:\alpha\in I\}$。那么对于任意对象 $y$ + + $$ + y\in\bigcup_{\alpha\in I}A_{\alpha}\iff \exists_{\alpha\in I},y\in A_{\alpha} + $$ + + 注意到,当 $I$ 为空集时,集族的并也为空集。 + +对称地,尽管不需要用到并公理,我们定义: + +- **定义 3.4.12(集族的交)**:设 $I$ 为一非空集合,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都映射到一个集合 $A_{\alpha}$。 + + 由于 $I$ 非空,那么存在某个对象 $\beta\in I$。然后定义集族 $\{A_{\alpha}:\alpha\in I\}$ 的交为集合 $\bigcap_{\alpha\in I}A_{\alpha}:=\{x\in A_{\beta}:\forall_{\alpha\in I},x\in A_{\alpha}\}$。那么对于任意对象 $y$ + + $$ + y\in \bigcap_{\alpha\in I}A_{\alpha}\iff \forall_{\alpha\in I},x\in A_{\alpha} + $$ + + 注意,该定义不依赖于 $\beta$ 的选择。 + +集合论的这些我们已经引入的公理统称为ZF公理集合论(_Zermelo-Fraenkel Set Theory_,策梅洛-弗兰克尔集合论)。后面我们将还需要一个更进一步的公理,即著名的选择公理,它们统称为集合论的ZFC公理集合论(_Zermelo-Fraenkel-Choise Set Theory_,策梅洛-弗兰克尔-选择集合论)。 + +## 3.5 笛卡尔积 + +- **定义 3.5.1(序偶/有序对)**:设 $x$ 和 $y$ 是两个对象(可以相等),定义序偶 $(x,y):=\{\{x\},\{x,y\}\}$,定义 $x$ 为它的第一个分量而 $y$ 为它的第二个分量。 + + 可以证明,两个序偶 $(x,y)$ 和 $(x',y')$ 相等,当且仅当 $x=x'\land y=y'$。 + +- **定义 3.5.2(笛卡尔积)**:设 $X$ 和 $Y$ 是集合,定义它们的笛卡尔积为集合 $X\times Y$(或记作 $\{(x,y):x\in X,y\in Y\}$),使得对于任意的对象 $a$ + + $$ + a\in X\times Y\iff \exists_{x\in X,y \in Y},a=(x,y) + $$ + + **证明**:首先,对于每个 $x\in X$,存在一个集合 $A_x:=\{(x,y):y\in Y\}$。 + + 再构造集合 $B=\bigcup_{x\in X}A_x$。发现对于任意对象 $a$,$a\in B\iff \exists_{x\in X,y \in Y},a=(x,y)$,得证。 + +设 $f:X\times Y\to Z$ 是一个函数。我们认为,$f$ 即是以 $X\times Y$ 为定义域的单变元函数,也是以 $X$ 和 $Y$ 同为定义域的两个变元的函数。 + +现在我们扩展序偶的概念。 + +- **定义 3.5.3(有序 $n$ 元组/$n$ 元序列)**:设 $n$ 是自然数,定义一个有序 $n$ 元组为一个函数 $x:\mathbb{N}_{1..n}\to X$,其中 $X$ 是任意的某个集合,满足 $x$ 是满射。我们把 $x(i)$ 写成 $x_i$,称为第 $i$ 个分量,并把 $x$ 写成 $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。 + + 那么可以证明,两个有序 $n$ 元组 $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 和 $(y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 是相等的,当且仅当对于任意自然数 $1\leqslant i\leqslant n$,$x_i=y_i$。 + +- **定义 3.5.4($n$ 重笛卡尔积)**:设 $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 是一个集合的有序 $n$ 元组,我们定义此组的诸分量的笛卡尔积为集合 $\prod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X_i$(或记作 $\prod_{i=1}^n X_i$ 或 $X_1\times\cdots\times X_n$ 或 $\{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:\forall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,x_i\in X_i\}$),使得对于任意的对象 $a$ + + $$ + a\in \prod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X_i\iff \bigg(a=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\land (\forall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,x_i\in X_i)\bigg) + $$ + + **证明**:考虑集合 $A:=\left(\bigcup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X_i\right)^{\mathbb{N}_{1..n}}$,$B:=\{x\in A:\forall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,x_i\in X_i\}$,容易发现集合 $B$ 即为所求。 + +设 $f:X_1\times X_2\times X_3\to Y$ 是一个函数。我们认为,$f$ 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变元 $(x_1,x_2,x_3)\in X_1\times X_2\times X_3$ 的函数,或三个变元 $x_1\in X_1,x_2\in X_2,x_3\in X_3$ 的函数,或两个变元 $x_1\in X_1,(x_2,x_3)\in X_2\times X_3$ 的函数,诸如此类。我们将不在乎这些不同的看法,而假装它们实际上是相同的。 + +我们介绍一个实用的引理: + +- **引理 3.5.5(有限选择)**:设 $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 是一个非空集合的 $n$ 元序列,那么 $\prod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X_i$ 也非空,即存在一个 $n$ 元序列 $(x_i)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$ 使得对于任意自然数 $1\leqslant i\leqslant n$,$x_i\in X_i$。 + + **证明**:对 $n$ 归纳。每次选择一个 $a\in X_{n^+}$ 并令 $x_{n^+}=a$。 + +## 3.6 集合的基数 + +- **定义 3.6.1(相同的基数)**:称两个集合 $X$ 和 $Y$ 具有相同基数当且仅当存在一个 $X$ 与 $Y$ 间的双射 $f:X\rightarrow Y$,记作 $\operatorname{card}X=\operatorname{card}Y$。 + +容易证明,“有相同的基数”这一概念是一个等价关系,满足自反性、对称性、传递性。对于一个有限集,我们可以用一个自然数来表示其集合的大小,即其所含元素的个数。 + +- **定义 3.6.2(基数)**:设 $n$ 是自然数。称一个集合 $X$ 具有基数 $n$(或称 $X$ 有 $n$ 个元素),当且仅当它与集合 $\mathbb{N}_{1..n}$ 具有相同的基数。 + +- **引理 3.6.3(基数的非退化性)**:$X=\varnothing\iff\operatorname{card}X=0$,即一个集合 $X$ 具有基数 $0$ 当且仅当 $X$ 为空集,且若 $X$ 为空集,则 $X$ 仅具有基数 $0$。 + + **证明**:证明不存在空集与非空集间的双射即可。 + +- **引理 3.6.4(基数的可减性)**:设集合 $X$ 具有基数 $n^+$(则 $X$ 非空),若 $x\in X$,那么 $X\setminus \{x\}$ 有基数 $n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假设,存在一个 $X$ 到 $\mathbb{N}_{1..n^+}$ 的双射 $f$。现在定义一个 $X\setminus\{x\}$ 到 $\mathbb{N}_{1..n}$ 的函数 $g$。分两种情况讨论: + + - 若 $f(x)=n^+$,那么对于任意 $y\in X\setminus\{x\}$,定义 $g(y):=f(y)$。 + + - 若 $f(x)\neq n^+$,那么对于任意 $y\in X\setminus\{x\}$,若 $f(y)\neq n^+$,则定义 $g(y):=f(y)$;若 $f(y)=n^+$,则定义 $g(y):=f(x)$。 + + 可以证明,按上述定义的函数 $g$ 存在且唯一,且 $g$ 是双射。 + +- **命题 3.6.5(基数的唯一性)**:设集合 $X$ 具有基数 $n$,那么对于任意 $m\neq n$,$X$ 不具有基数 $m$。 + + **证明**:对 $n$ 进行归纳。当 $n=0$ 时,根据引理 3.6.3 可知命题成立。 + + 归纳地假设命题对 $n$ 成立。设集合 $X$ 具有基数 $n^+$(则 $X$ 非空),反证地设其又具有基数 $m^+\neq n^+$,$X$ 非空意味着存在 $x\in X$,那么对于集合 $X\setminus\{x\}$,它既具有基数 $n$,有具有基数 $m\neq n$,矛盾,故命题对 $n^+$ 成立。故命题对任意自然数 $n$ 成立,得证。 + +- **定义 3.6.6(有限集)**:称一个集合是有限的,当且仅当它具有基数 $n$(那么 $n$ 唯一);否则称该集合为无限的。 + +注意到,两个集合具有相同的基数,必要条件是它们同为有限集或同为无限集,而对于有限集,我们往后也不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定义它另外具有的基数,所以对于有限集 $X$,设它具有基数 $n$,那么我们不妨直接称 $X$ 的基数为 $\operatorname{card}X:=n$。 + +注意对于有限集我们给 $\operatorname{card}$ 赋了值,那么对于 $\operatorname{card}X=\operatorname{card}Y$,它有可能是在说一个等式,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记号表明 $X,Y$ 具有相同的基数。这之间的区别具体依靠上下文来判断,而上下文无法判断时,即 $X,Y$ 均为有限集时,可以证明两种定义是相容的。 + +- **定理 3.6.7**:$\mathbb N$ 是无限集。 + + **证明**:反证法。若 $\mathbb N$ 存在基数 $n$,那么存在一个 $\mathbb{N}_{1..n}$ 到 $\mathbb N$ 的双射 $f$。 + + 通过对 $n$ 归纳,可以证明序列 $f(1),\cdots,f(n)$ 是有界的:存在一个自然数 $M$,使得 $\forall_{1\leqslant i\leqslant n},f(i)\leqslant M$。 + + 那么自然数 $M+1$ 就不等于任何 $f(i)$,这与 $f$ 是双射矛盾。 + +应用到集合论公理和定义上,我们给出关于有限集的基数的一些基本性质: + +- **命题 3.6.8(基数算术)**:基数满足如下性质: + + 1. 设 $X$ 是有限集,并设 $x$ 是一个不属于 $X$ 的对象。那么 $X\cup\{x\}$ 为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X\cup\{x\}=\operatorname{card}X+1$。 + + **证明**:在原来映射的基础上,再将 $x$ 映射到 $\operatorname{card}(X)+1$ 即可。 + + 2. 设 $X$ 是有限集,并设 $Y$ 是 $X$ 的子集。那么 $Y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Y\leqslant \operatorname{card}X$,当且仅当 $X=Y$ 时取等号。 + + **证明**:设 $P(n)$ 表示对于任意有限集 $X$ 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X=n$,上述命题成立。我们只需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 $n$ 有 $P(n)$ 成立即可。对 $n$ 进行归纳。当 $n=0$ 时,$X$ 为空集,命题显然成立。 + + 归纳地假设 $P(n)$ 成立。对于任意有限集 $X$ 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X=n^+$ 及任意 $Y\subseteq X$, + + 1. 若 $Y=X$,则 $Y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Y=\operatorname{card}X$。 + + 1. 若 $Y\neq X$ 即 $X\not\subseteq Y$,则存在 $x\in X$ 满足 $x\not\in Y$,考虑集合 $X\setminus\{x\}$,根据引理 3.6.4,该集合是有限集且其基数为 $n$。容易证明 $Y\subseteq X\setminus\{x\}$,那么根据归纳,$Y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Y\leqslant \operatorname{card}(X\setminus\{x\})<\operatorname{card}X$。 + + 于是 $P(n^+)$ 成立。于是对于任意自然数 $n$ 有 $P(n)$ 成立。 + + 3. 设 $X$ 和 $Y$ 是有限集,那么 $X\cup Y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(X\cup Y)\leqslant \operatorname{card}X+\operatorname{card}Y$,当且仅当 $X,Y$ 不交时等号成立。 + + **证明**:设 $\operatorname{card}X=n$ 且 $\operatorname{card}Y=m$,根据定义,存在双射 $f:X\to \mathbb{N}_{1..n}$ 和 $g:Y\to \mathbb{N}_{1..m}$。 + + 考虑构建双射 $h$,其定义域为 $X\cup Y$,满足对于任意 $x\in X\cup Y$:若 $x\in X$,则 $h(x):=f(x)$;若 $x\not\in X$,则 $h(x):=n+g(x)$。容易证明满足该定义的双射 $h:X\cup Y\to (Z=h(X\cup Y))$ 存在,且 $Z\subseteq \mathbb{N}_{1..n+m}$。 + + 根据 3.6.8.2,可知 $Z$ 为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Z\leqslant n+m$,当且仅当 $Z=\mathbb{N}_{1..n+m}$ 时取等。那么 $X\cup Y$ 也为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(X\cup Y)\leqslant n+m$,当且仅当 $h(X\cup Y)=\mathbb{N}_{1..n+m}$,即 $X\cap Y=\varnothing$ 时等号成立。 + + 4. 设 $X$ 是有限集,且 $f:X\to Y$ 是一个函数,那么 $f(X)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f(X)\leqslant \operatorname{card}X$,当且仅当 $f$ 为单射时取等。 + + **证明**:仍用与 3.6.8.2 类似的证明方法。设 $P(n)$ 表示对于任意有限集 $X$ 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X=n$,上述命题成立。当 $n=0$ 时,$X,f(X)$ 为空集,命题显然成立。 + + 归纳地假设 $P(n)$ 成立。欲对于有限集 $X$ 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X=n^+$ 和函数 $f:X\to Y$ 证明命题。 + + 一定存在一个元素 $x\in X$,设 $X'=X\setminus \{x\}$。设函数 $f':X'\to Y$,使得 $\forall_{x\in X'},f'(x):=f(x)$。根据归纳,$f'(X')$ 为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f'(X')\leqslant \operatorname{card}(X')=n$,当且仅当 $f'(X')$ 为单射时取等。 + + - 若 $f(x)\in f'(X')$,则 $f'(X')=f(X)$,那么 $f(X)$ 是有限集且 $\operatorname{card}f(X)b$ 则根据定义 $b$ 为 $S$ 的最小元。若 $a0$ 为任意正实数。设 $\delta:X\to\mathbb R$ 满足 $\sum\limits_{x\in X}\delta(x)<\varepsilon$ 且对于任意 $x\in X$ 有 $\delta(x)>0$。 + + 设 $N:X\to \mathbb Z_{m..}$ 满足对于任意 $x\in X$,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(x)$ 都有 $|a_n(x)-l(x)|\leqslant \delta(x)$。 + + 通过归纳可以证明 $\delta$ 和 $N$ 一定存在。 + + 由于 $f(X)$ 是有限集,故存在上界 $K$。那么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K$ 和任意 $x\in X$,都有 $|a_n(x)-l(x)|\leqslant \delta(x)$。 + + 于是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K$,$\left|\sum\limits_{x\in X}a_n(x)-L\right|=\left|\sum\limits_{x\in X}(a_n(x)-l(x))\right|\leqslant \sum\limits_{x\in X}|a_n(x)-l(x)|\leqslant \sum\limits_{x\in X}\delta(x)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证毕。 + +引理 7.1.7 说明了,有限和与收敛极限的次序也是可以交换的。 + +## 7.2 无限级数 + +粗略地带过了有限级数之后,接下来我们开始无限级数的研究。 + +- **定义 7.2.1(无限级数)**:设整数 $m$ 和无限序列 $(a_n)_{n=m}^{\infty}$,定义无限级数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。 + +定义 7.2.1 是形式化的,我们并未赋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任何实数值,不过我们接下来将说明此事。 + +- **定义 7.2.2(级数的收敛)**:设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是无限级数。设整数 $N\geqslant m$,定义该级数的第 $N$ 部分和 $S_N:=\sum\limits_{n=m}^Na_n$。 + + 若 $(S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到某实数 $L$,那么称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是收敛的,且收敛到 $L$,并令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=L$。 + + 若 $(S_N)_{N=m}^{\infty}$ 是发散的,那么称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是发散的,并不赋予它任何实数值。 + + 容易证明,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存在唯一的定义。 + +研究无限级数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一个无限级数是否是收敛的,接下来我们将研究此事。我们先将柯西序列的定义代入,得到: + +- **命题 7.2.3**:设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是级数。那么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收敛当且仅当对于任意实数 $\varepsilon>0$,都存在 $N\geqslant m$,使得对于任意 $p,q\geqslant N$ 有 $\left|\sum\limits_{n=p}^qa_n\right|\leqslant\varepsilon$。 + + **证明**:$(S_k)_{k=m}^{\infty}$ 收敛等价于:对于任意实数 $\varepsilon>0$,存在 $N\geqslant m$,使得对于任意 $p,q\geqslant N$ 有 $|S_p-S_q|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显然 $p=q$ 时成立。又根据对称性,不妨设 $pm$,使得对于任意 $N\leqslant p,q$ 有 $\left|\sum\limits_{n=p}^qa_n\right|\leqslant\varepsilon$。证毕。 + +接下来以命题 7.2.3 为基础,我们将介绍各种各样的无限级数收敛的判别方法。 + +- **推论 7.2.4(零判别法)**:若级数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收敛,那么必有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=0$。 + + **证明**:命题 7.2.3 中 $p=q$ 时取得。 + +推论 7.2.4 的逆命题并不一定成立,一个反例是 $\sum\limits_{n=1}^{\infty}\frac{1}{n}$ 是发散的。 + +根据推论 7.2.4,我们在研究一个无限级数是否收敛时,你可以先默认它的元素是收敛于 $0$ 的(否则不收敛)。 + +- **定义 7.2.5(绝对收敛)**:称级数 $\sum\limits_{n=m}^{\infty}a_n$ 是绝对收敛的,当且仅当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|a_n|$ 是收敛的。 + + 为了区分收敛和绝对收敛,我们有时将前者叫作条件收敛。 + +- **命题 7.2.6(绝对收敛判别法)**:若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是绝对收敛的,那么它也是条件收敛的。且满足 $\left|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\right|\leqslant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|a_n|$。 + + **证明**:对于前者,$\left|\sum\limits^{q}_{n=p}a_n\right|\leqslant \sum\limits_{n=p}^q|a_n|$。对于后者,记 $S_N$ 为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的第 $N$ 部分和,$S_{N}'$ 为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|a_n|$ 的第 $N$ 部分和,那么 $|S_N|\leqslant S'_N$。结合推论 6.4.8 和引理 6.4.5,可知 $\left|\lim\limits_{N\to\infty}S_N\right|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S_N|\leqslant \lim\limits_{N\to\infty}S_N'$,证毕。 + +命题 7.2.6 的逆命题并不一定成立,一个反例是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(-1)^n\frac{1}{n}$ 收敛但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\frac{1}{n}$ 发散。 + +绝对收敛的一个理解方式是:“对应的绝对值序列的和是收敛的”,这样可能会方便记忆些? + +- **引理 7.2.7**:设 $m'\geqslant m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收敛等价于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'}a_n$ 收敛。且若二者都收敛,有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=\sum\limits_{n=m}^{m'-1}a_n+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'}a_n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可得。 + +- **命题 7.2.8(交错级数判别法)**:设序列 $(a_n)_{n=m}^{\infty}$ 满足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m$ 有 $a_n\geqslant 0$ 且 $a_n\geqslant a_{n+1}$。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(-1)^na_n$ 收敛当且仅当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=0$。 + + **证明**:若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(-1)^na_n$ 收敛,那么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(-1)^na_n=0$,根据推论 6.4.7 可知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=0$。 + + 若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=0$,考虑证明 $S_N:=\sum\limits_{n=m}^N(-1)^na_n$ 收敛。根据引理 7.2.7,我们不妨假设 $m$ 为偶数。假设 $S_{m-1}:=0$。 + + 定义序列 $(A_n)_{n=m}^{\infty}$ 和 $(B_n)_{n=m}^{\infty}$ 满足 $ + A_n:=\begin{cases}S_{n-1}&n\text{ 为偶数}\\S_n&n\text{ 为奇数}\end{cases}$,$B_n:=\begin{cases}a_n&n\text{ 为偶数}\\0&n\text{ 为奇数}\end{cases}$。 + + 那么 $S_n=A_n+B_n$。 + + 考虑归纳证明 $(A_n)_{n=m}^{\infty}$ 单增且对于任意的 $n\geqslant m$ 有 $A_n\leqslant a_m-a_n$:若 $n$ 为偶数,那么 $A_{n}=A_{n-1}\leqslant a_m-a_{n-1}\leqslant a_m-a_n$;若 $n$ 为奇数,那么 $A_n=A_{n-2}+a_{n-1}-a_{n}\geqslant A_{n-2}=A_{n-1}$,且 $A_n=A_{n-2}+a_{n-1}-a_n\leqslant a_m-a_{n-2}+a_{n-1}-a_n\leqslant a_m-a_n$。那么 $(A_n)_{n=m}^{\infty}$ 单增且有上界 $a_m$,于是 $(A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。 + + 由于 $(a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于 $0$,那么容易证明 $(B_n)_{n=m}^{\infty}$ 也收敛于 $0$。又由于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m$ 有 $S_n=A_n+B_n$,根据极限算律可以知道 $(S_n)_{n=m}^{\infty}$ 也是收敛的。 + +根据命题 7.2.8,我们就可以说明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(-1)^n\frac{1}{n}$ 是收敛的了。 + +- **命题 7.2.9(级数算律)**:设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收敛到 $x$。 + + 1. 设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b_n$ 收敛到 $y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(a_n+b_n)$ 收敛到 $x+y$。 + 2. 设 $c$ 为实数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ca_n$ 收敛到 $cx$。 + 3. 设 $k$ 为整数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+k}a_{n-k}$ 收敛到 $x$。 + + +- **引理 7.2.10(嵌套级数)**:设序列 $(a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到 $L$,那么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(a_n-a_{n+1})$ 收敛到 $a_m-L$。 + + **证明**:可以归纳证明 $S_N=a_m-a_{N+1}$,根据极限算律可知 $(S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到 $a_m-L$。 + +## 7.3 非负实数的和 + +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非负实数序列对应的级数,称为非负实数的级数。 + +非负实数的级数的一个好处是,收敛和绝对收敛是等价的,这将提供更强的条件。 + +- **命题 7.3.1**:非负实数的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是收敛的当且仅当存在实数 $M$,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m$ 有 $\sum\limits_{n=m}^Na_n\leqslant M$。 + + **证明**:注意到 $(S_N)_{N=m}^{\infty}$ 是单增的,于是根据命题 6.3.3,$(S_N)_{N=m}^{\infty}$ 收敛当且仅当它存在有限上界。 + +- **推论 7.3.2(比较判别法)**:设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和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b_n$ 满足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m$ 有 $|a_n|\leqslant b_n$。那么若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b_n$ 收敛,则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绝对收敛,且 $\left|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\right|\leqslant 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|a_n|\leqslant 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b_n$。 + + **证明**:结合命题 7.2.6、引理 6.4.5 和命题 6.3.3 可知。 + +- **引理 7.3.3(几何级数)**:设 $x$ 是实数。若 $|x|\geqslant 1$,则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x^n$ 是发散的;若 $|x|<1$,则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x^n$ 是收敛的。 + + **证明**:若 $|x|\geqslant 1$,利用零判别法即可。若 $|x|<1$,可以归纳证明 $S_N=\frac{x^{N+1}-1}{x-1}$,于是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S_N=\frac{(\lim_{N\to\infty}x^{N+1})-1}{x-1}=\frac{1}{1-x}$。 + +- **命题 7.3.4(柯西准则)**:设 $(a_n)_{n=1}^{\infty}$ 是非负的减序列。那么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a_n$ 收敛当且仅当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2^ka_{2^k}$ 收敛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命题 7.3.1,转化为证明 $S_N:=\sum\limits_{n=1}^Na_n$ 有界当且仅当 $T_K:=\sum\limits_{k=0}^K2^ka_{2^k}$ 有界。 + + 若 $(S_N)_{N=1}^{\infty}$ 有界,不妨设界为 $M$。那么对于任意 $K\geqslant 0$, + $$ + \begin{aligned} + T_K&=\sum_{k=0}^K2^ka_{2^k}\\ + &=a_1+2\sum_{k=1}^{K}2^{k-1}a_{2^k}\\ + &=a_1+2\sum_{k=1}^{K}\sum_{n=2^{k-1}+1}^{2^k}a_{2^k}\\ + &\leqslant a_1+2\sum_{k=1}^{K}\sum_{n=2^{k-1}+1}^{2^k}a_n\\ + &=a_1+2\sum_{n=2}^{2^K}a_n\\ + &=\left(2\sum_{n=1}^{2^K}a_n\right)-a_1\leqslant 2M-a_1 + \end{aligned} + $$ + 于是 $(T_K)_{K=0}^{\infty}$ 有界 $2M-a_1$。 + + 若 $(T_K)_{K=0}^{\infty}$ 有界,不妨设界为 $M$。设 $N\geqslant 1$ 我任意正整数。可以通过归纳证明存在 $K\geqslant 0$ 使得 $2^K\leqslant N<2^{K+1}$。 + $$ + \begin{aligned} + S_N&=\sum_{n=1}^{N}a_n\\ + &\leqslant \sum_{n=1}^{2^{K+1}-1}a_n\\ + &=\sum_{k=0}^K\sum_{n=2^k}^{2^{k+1}-1}a_n\\ + &\leqslant \sum_{k=0}^K\sum_{n=2^k}^{2^{k+1}-1}a_{2^k}\\ + &=\sum_{k=0}^K2^ka_{2^k}\leqslant M + \end{aligned} + $$ + 于是 $(S_N)_{N=0}^{\infty}$ 有界 $M$。 + +命题 7.3.4 可能看起来非常奇怪,但它实现了变量从底数到指数的转换,这有时会带来神奇的效果,比如: + +- **推论 7.3.5**:设 $q>0$ 是有理数。那么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\frac{1}{n^q}$ 当 $q>1$ 时收敛而当 $q\leqslant 1$ 时发散。 + + **证明**:当 $q>0$ 时,$\frac{1}{n^q}$ 是正的减的,于是根据柯西准则,只需关注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2^k\frac{1}{2^{kq}}=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\frac{1}{2^{k(q-1)}}$。 + + 根据引理 7.3.3,当 $\frac{1}{2^{q-1}}<1$ 即 $q>1$ 时原级数收敛;当 $\frac{1}{2^{q-1}}\geqslant 1$ 即 $q\leqslant 1$ 时原级数发散。 + +特别地,我们将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\frac1n$ 叫作调和级数,是发散的。而当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\frac1{n^q}$ 收敛时,其和记作 $\zeta(q)$,称作 $q$ 的黎曼-Zeta函数。 + +## 7.4 级数的重排 + +有时候将级数中的元素的顺序重排,会极大地化简级数的计算。但是否所有级数都能重排?对于有限级数来说,我们已经在命题 7.1.4.2 中证明过了。但对于无限级数来说,只有部分满足条件的级数可以重排。 + +- **引理 7.4.1**:设有限集合 $Y$ 和函数 $f:Y\to\mathbb R$,且对于任意 $y\in Y$,$f(y)\geqslant 0$。设 $X\subseteq Y$,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\leqslant \sum\limits_{y\in Y}f(y)$。 + + **证明**:设 $Z:=Y\setminus X$,那么 $Y=X\cup Z$ 且 $X\cap Z=\varnothing$,于是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+\sum\limits_{z\in Z}f(z)=\sum\limits_{y\in Y}f(y)$。可以归纳证明 $\sum\limits_{z\in Z}f(z)\geqslant 0$,于是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\leqslant \sum\limits_{y\in Y}f(y)$。 + +- **命题 7.4.2(非负级数的重排)**:设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s}a_n$ 是收敛的非负实数的级数,并设 $f:\mathbb Z_{s..}\to\mathbb Z_{s..}$ 是双射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m=s}a_{f(m)}$ 也收敛到同一实数。 + + **证明**:只需证明 $S_N:=\sum\limits_{n=s}^Na_n$ 和 $T_M:=\sum\limits_{m=s}^Ma_{f(m)}$ 拥有同样的上确界。设 $L=\sup(S_N)_{N=s}^{\infty}$。 + + 对于任意 $M\geqslant s$,由于序列 $(f(m))_{m=s}^{M}$ 有限,故存在界 $N$ 使得对于任意 $s\leqslant m\leqslant M$ 有 $f(m)\leqslant N$,那么 $f(\mathbb Z_{s..M})\subseteq \mathbb Z_{s..N}$。则 $T_M=\sum\limits_{m=s}^Ma_{f(m)}=\sum\limits_{x\in f(\mathbb Z_{s..M})}a_x\leqslant \sum\limits_{x\in \mathbb Z_{s..N}}a_x=\sum\limits_{n=s}^Na_n\leqslant L$。故 $L$ 是 $(T_M)_{M=s}^{\infty}$ 的上界。 + + 对于任意 $L'0$,存在 $N\geqslant s$,使得对于任意有限集 $X\subseteq \mathbb Z_{N..}$,有 $\left|\sum\limits_{x\in X}a_x\right|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 + + **证明**:首先存在 $N\geqslant s$ 使得对于任意 $p,q\geqslant N$ 有 $\sum\limits_{n=p}^q|a_n|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 + + 考虑任意有限集 $X\subseteq \mathbb Z_{N..}$,可以归纳证明 $X$ 存在上界,不妨设为 $M$,容易发现 $X\subseteq \mathbb Z_{N..M}$。 + + 那么 $\left|\sum\limits_{x\in X}a_x\right|\leqslant \sum\limits_{x\in X}|a_x|\leqslant \sum\limits_{x\in \mathbb Z_{N..M}}|a_x|=\sum\limits_{n=N}^M|a_x|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证毕。 + +- **命题 7.4.4(级数的重排)**:设 $\sum\limits_{n=s}^{\infty}a_n$ 是绝对收敛的级数,并设 $f:\mathbb N\to\mathbb N$ 是双射,那么 $\sum\limits_{m=s}^{\infty}a_{f(m)}=\sum\limits_{n=s}^{\infty}a_n$。 + + 特别地,$\sum\limits_{m=s}^{\infty}|a_{f(m)}|=\sum\limits_{n=s}^{\infty}|a_n|$,故 $\sum\limits_{m=s}^{\infty}a_{f(m)}$ 也是绝对收敛的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命题 7.4.2,可以预先证明 $\sum\limits_{m=s}^{\infty}a_{f(m)}$ 绝对收敛。在此基础上,欲证 $\sum\limits_{m=s}^{\infty}a_{f(m)}=\sum\limits_{n=s}^{\infty}a_n$。 + + 设 $S_N:=\sum\limits_{n=s}^Na_n$,$T_M:=\sum\limits_{m=s}^Ma_{f(m)}$。设 $(S_N)_{N=s}^{\infty}$ 收敛到 $L$,欲证 $(T_M)_{M=s}^{\infty}$ 也收敛到 $L$。 + + 设 $\varepsilon>0$ 为任意正实数。任取 $\delta$ 满足 $0<\delta<\varepsilon$。那么存在 $N_1\geqslant s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_1$ 有 $|S_N-L|\leqslant \delta$,存在 $N_2\geqslant s$ 使得对于任意有限集 $X\subseteq\mathbb Z_{N_2..}$ 有 $\left|\sum\limits_{x\in X}a_x\right|\leqslant\varepsilon-\delta$。 + + 令 $N_S=\max(N_1+1,N_2)$,那么 $N_S-1\geqslant N_1$。考虑有限序列 $(f^{-1}(n))_{n=s}^{N_S-1}$,存在界 $M_T\geqslant s$ 使得对于任意 $s\leqslant n1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是条件发散的(从而是绝对发散的)。 + - 若 $\alpha=1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既有可能是绝对收敛的,也有可能是条件发散的。 + + **证明**:对于第三种情况的证明,见命题 7.5.4。 + + 根据引理 7.2.7,不妨设 $m>0$,从而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m$,$|a_n|^{\frac1n}$ 都是有意义的。 + + - 若 $\alpha<1$。取实数 $k$ 满足 $\alpha1$。考虑证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\neq 0$,等价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\neq 0$。 + + 若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=0$。取实数 $0<\varepsilon<1$,那么存在 $N\geqslant m$,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$ 有 $|a_n|\leqslant \varepsilon$。而 $\sup(|a_n|^{\frac1n})_{n=N}^{\infty}\geqslant \alpha>1$,那么存在 $n\geqslant N$ 使得 $|a_n|^{\frac1n}>1$,则 $|a_n|>1$,与 $|a_n|\leqslant\varepsilon$ 矛盾。 + +- **定理 7.5.2(比例判别法)**:设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为元素不为零的级数。 + + - 若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 \frac{|a_{n+1}|}{|a_n|}<1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是绝对收敛的(从而是条件收敛的)。 + - 若 $\liminf\limits_{n\to\infty} \frac{|a_{n+1}|}{|a_n|}>1$,那么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是条件发散的(从而是绝对发散的)。 + - 否则,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m}a_n$ 既有可能是绝对收敛的,也有可能是条件发散的。 + + **证明**:对于第三种情况的证明,见命题 7.5.4。 + + - 若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 \frac{|a_{n+1}|}{|a_n|}<1$。取实数 $k$ 满足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 \frac{|a_{n+1}|}{|a_n|}1$。考虑证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\neq 0$,等价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\neq 0$。 + + 取实数 $k$ 满足 $1N$ 都有 $|a_n|>|a_N|$。 + + 若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=0$,则存在 $N'\geqslant m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'$ 都有 $|a_n|\leqslant |a_N|$,矛盾。 + +方根判别法和比例判别法的想法都在于找到一个 $N\geqslant m$ 和 $k<1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$ 有 $|a_n|\leqslant k^n$,从而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N}|a_n|$ 是收敛的。两者的区别在于,方根判别法是直接给出的形式,而比例判别法是间接给出的形式。 + +方根判别法和比例判别法存在如下关系: + +- **引理 7.5.3**:设 $(c_n)_{n=m}^{\infty}$ 是正实数序列,那么: + $$ + \liminf_{n\to\infty}\frac{c_{n+1}}{c_n}\leqslant\liminf_{n\to\infty}c_n^{\frac1n}\leqslant\limsup_{n\to\infty}c_n^{\frac1n}\leqslant \limsup_{n\to\infty}\frac{c_{n+1}}{c_n} + $$ + **证明**:只证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 c_n^{\frac1n}\leqslant 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c_{n+1}}{c_n}$。设 $L=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c_{n+1}}{c_n}$。 + + 设 $\varepsilon>0$ 为任意正实数。那么存在 $N\geqslant m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$ 有 $\frac{c_{n+1}}{c_n}\leqslant L+\varepsilon$ 即 $c_{n+1}\leqslant c_n(L+\varepsilon)$。 + + 那么可以归纳证明,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$ 有 $c_n\leqslant c_N(L+\varepsilon)^{n-N}$,记 $A=c_N(L+\varepsilon)^{-N}$。 + + 于是对于任意 $n\geqslant N$ 有 $c_n\leqslant A(L+\varepsilon)^n$,那么 $c_n^{\frac1n}\leqslant A^{\frac1n}(L+\varepsilon)$。 + + 根据比较原理,可知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c_n^{\frac{1}{n}}\leqslant 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A^{\frac1n}(L+\varepsilon)=L+\varepsilon$。 + + 由于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c_n^{\frac1n}\leqslant L+\varepsilon$ 对任意实数 $\varepsilon>0$ 都成立,于是 $\limsup\limits_{n\to\infty}c_n^{\frac1n}\leqslant L$。 + +引理 7.5.3 意味着,若某级数能用比例判别法判断,那么它也一定能用方根判别法判断。 + +最后补充一个不能用方根判别法和比例判别法判断的例子,说明这两种方法并不万能: + +- **命题 7.5.4**:设 $a_n:=\frac1n$ 和 $b_n:=\frac1{n^2}$,那么级数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a_n$ 条件发散而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1}b_n$ 绝对收敛,且满足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^{\frac1n}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b_n|^{\frac1n}=1$ 和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a_{n+1}|}{|a_n|}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b_{n+1}|}{|b_n|}=1$。 + + **证明**:只需证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a_{n+1}|}{|a_n|}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b_{n+1}|}{|b_n|}=1$(从而根据引理 7.5.3 可知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a_n|^{\frac1n}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|b_n|^{\frac1n}=1$): + $$ + \begin{aligned}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a_{n+1}|}{|a_n|}&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n}{n+1}=\lim\limits_{n\to\infty}(1-\frac{1}{n})=1\\ + 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b_{n+1}|}{|b_n|}&=\frac{1}{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|b_n|}{|b_{n+1}|}}=\frac{1}{\lim\limits_{n\to\infty}\frac{(n+1)^2}{n^2}}=\frac{1}{\lim\limits_{n\to\infty}(1+\frac{2}{n}+\frac{1}{n^2})}=\frac{1}{1}=1\end{aligned} + $$ diff --git a/第8章 无限集合.md b/第8章 无限集合.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824e5b2 --- /dev/null +++ b/第8章 无限集合.md @@ -0,0 +1,645 @@ +### 第 8 章 无限集合 + +我们将延伸集合论的学习,并将重点放在关于无限集的研究上。本章有部分内容属于拓展,但我仍然认为了解并学习它们有助于增长数学视野,或在本书之外的领域发挥作用。 + +#### 8.1 可数性 + +我们定义无限集中一种特殊的集合:可数集。 + +- **定义 8.1.1(可数集)**:称集合 $X$ 是可数的,当且仅当 $X$ 和 $\mathbb N$ 有相同的基数(从而 $X$ 是无限的)。称集合 $X$ 是至多可数的,当且仅当 $X$ 是有限的或是可数的。称集合 $X$ 是不可数的,当且仅当 $X$ 是无限的但不是可数的。 + +可数集意味着存在一种方式可以给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编号,这使得我们可以将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用无限序列的形式表示出来(注意根据定义对于可数集 $X$ 存在双射 $a:\mathbb N\to X$),并施加归纳法。 + +- **命题 8.1.2(任意自然数的子集存在最小元)**:设非空集合 $X\subseteq \mathbb N$。那么恰存在一个元素 $n\in X$,使得对于任意 $m\in X$ 有 $n\leq m$。进一步地,应有 $n=\inf(X)$。 + + 称 $n$ 为集合 $X$ 的极小元,记为 $\min(X)$。 + + **证明**:唯一性:若 $n,n'$ 都是集合 $X$ 的极小元,那么 $n\leq n'$ 和 $n'\leq n$ 同时成立,得到 $n=n'$。 + + 存在性:设 $n=\inf(X)$,只需证明 $n\in X$ 即可。 + + 反证,若 $n\not\in X$。首先 $X$ 非空且有下界 $0$,故 $n$ 非 $-\infty,+\infty$ 且为非负实数。根据命题 5.4.10,存在唯一的整数 $A$ 满足 $A\leq nn$,那么 $x\geq A+1$。于是 $A+1$ 也是 $X$ 的下界,矛盾。 + +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可数集只有 $\mathbb N$,但考虑对可数集做变换而得到新的可数集。然后会发现,事实上很多看似不可数的集合都是可数的。 + +- **命题 8.1.3**:设无限集 $X\subseteq \mathbb N$,那么存在唯一一个双射 $f:\mathbb N\to X$,满足对于任意 $n\in\mathbb N$,$f(n)< f(n+1)$。 + + 当然,该命题也蕴含了 $X$ 为可数集。 + + **证明**:另设函数 $S:\mathbb N\to2^{X}$。根据命题 2.1.7,我们递归定义 $f(n)$ 和 $S(n)$,满足:$S(0)=X$ 和 $f(0)=\min(S(0))$;对于 $n\geq 0$,$S(n+1)=S(n)\setminus{f(n)}$ 和 $f(n+1)=\min(S(n+1))$。递归定义过程中可以归纳证明 $S(n)$ 始终非空,故 $S(n)$ 和 $f(n)$ 定义合法。 + + 首先,可以通过反证证明 $\min(S(n))<\min(S(n+1))$ 即 $f(n)\min(S(n))=f(n)$。 + + 因为 $f(n)0$ 存在 $K_{0}\geq 0$ 使得对于任意 $K\geq K_{0}$ 有 $\sum\limits_{k=0}^Kf(g(k))\geq L-\varepsilon$。 + + 考虑证 $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leq L$。先证对于任意 $n,M\geq 0$ 都满足有限和 $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\leq L$。由于 $g^{-1}(\{n\}\times \mathbb N_{0..M})$ 是有限集,故存在界 $K\geq 0$ 使得 $g^{-1}(\{n\}\times \mathbb N_{0..M})\subseteq \mathbb N_{0..K}$。于是: + + $$ +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=\sum\limits_{p\in \{n\}\times \mathbb N_{0..M}}f(p)=\sum\limits_{k\in g^{-1}(\{n\}\times \mathbb N_{0..M})}f(g(k))\leq \sum\limits_{k\in \mathbb N_{0..K}}f(g(k))=\sum\limits_{k=0}^Kf(g(k))\leq L + $$ + + 那么 $\left(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\right)_{M=0}^{\infty}$ 有上界 $L$,又由于它单增,所以存在 $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$。 + + 考虑任意 $N\geq 0$,根据引理 7.1.7,有: +$$ + 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=\sum\limits_{n=0}^N\lim\limits_{M\to\infty}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=\lim\limits_{M\to\infty}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 +$$ + + 类似地证明 $\left(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_{m=0}^Mf(n,m)\right)_{M=0}^{\infty}$ 有上界 $L$,于是 $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leq L$。 + +那么 $\left(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right)_{N=0}^{\infty}$ 单增且有上界 $L$,于是存在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$ 且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leq L$。 + +再证 $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=L$。只需证明对于任意 $\varepsilon>0$ 存在 $N_0\geq 0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 N_0$ 都有 $\sum\limits_{n=0}^{N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geq L-\varepsilon$ 即可。 + +存在 $K\geq 0$ 使得 $\sum\limits_{k=0}^Kf(g(k))\geq L-\varepsilon$。可以归纳证明,存在 $N_0,M_0$ 使得 $g(\mathbb N_{0..K})\subseteq \mathbb N_{0..{N_0}}\times \mathbb N_{0..{M_0}}$。那么对于任意 $N\geq N_0$,有: + +$$ + 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\geq \sum\limits_{n=0}^N\sum\limits_{m=0}^{M_0}f(n,m)\geq \sum\limits_{n=0}^{N_0}\sum\limits_{m=0}^{M_0}f(n,m)=\sum\limits_{p\in \mathbb N_{0..{N_0}}\times \mathbb N_{0..{M_0}}}f(p)\geq \sum\limits_{p\in g(\mathbb N_{0..K})}f(p)=\sum\limits_{k\in\mathbb N_{0..K}}f(g(k))\geq L-\varepsilon +$$ + +第二部分:当 $f(n,m)$ 可以为负时。 + + 构造 $f_+:\mathbb N\times \mathbb N\to \mathbb R$ 和 $f_-:f:\mathbb N\times \mathbb N\to \mathbb R$,满足 $f_+(n,m):=\begin{cases}f(n,m)&f(n,m)> 0\\0&f(n,m)\leq 0\end{cases}$ 和 $f_-(n,m):=\begin{cases}-f(n,m)&f(n,m)<0\\0&f(n,m)\geq 0\end{cases}$,那么 $f_+(n,m)$ 和 $f_-(n,m)$ 都非负且 $f(n,m)=f_+(n,m)-f_-(n,m)$。 + +因为 $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|f(g(k))|$ 收敛,那么根据比较判别法可知 $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f_+(g(k))$ 和 $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f_-(g(k))$ 都绝对收敛(从而收敛)。于是: + +$$ + \begin{aligned} +\sum\limits_{(n,m)\in\mathbb N\times \mathbb N}f(n,m)&=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f(g(k))\\ + &=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f_+(g(k))-\sum\limits^{\infty}_{k=0}f_-(g(k))\\ +&=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_+(n,m)-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_-(n,m)\\ + &=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\left(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_+(n,m)-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_-(n,m)\right)\\&=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(f_+(n,m)-f_-(n,m))=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 +\end{aligned} +$$ + + 注意,对于每一个等号,“等号后中所述的极限存在” 要么被等号本身涉及的极限算律或级数算律蕴含了,要么我们已经提前阐述过了。(意思就是我省略了对每一步中极限存在的说明) + + 发现命题 7.4.4 也可以用类似该命题的证明方法,而且会简单一些。 + +- **推论 8.2.4**:设函数 $f:\mathbb N\times \mathbb N\to \mathbb R$ 满足 $\sum\limits_{(n,m)\in\mathbb N\times \mathbb N}f(n,m)$ 是绝对收敛的,那么 $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f(n,m)=\sum\limits_{m=0}^{\infty}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f(n,m)$。 + + **证明**:结合引理 8.2.2 和定理 8.2.3。 + +我们现在来考虑不可数集上的无限和怎么定义。由于集合不可数,所以我们貌似无法用序列极限的方法来定义无限和。但神奇的是,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可数集上的求和。在详细介绍之前,我们先做点铺垫。 + +- **引理 8.2.5**:设至多可数的集合 $X$ 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,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当且仅当 $\sup\left\{\sum\limits_{x\in A}|f(x)|:A\subseteq X,A\text{是有限集}\right\}<\infty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可数集级数的定义可推得。 + + 事实上可以证明,若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绝对收敛,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|f(x)|=\sup\left\{\sum\limits_{x\in A}|f(x)|:A\subseteq X,A\text{是有限集}\right\}$。 + +- **定义 8.2.6**:设集合 $X$ 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。称级数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,当且仅当 $\sup\left\{\sum\limits_{x\in A}|f(x)|:A\subseteq X,A\text{是有限集}\right\}<\infty$。 + +那么现在,定义 8.2.6 和之前在可数集上关于绝对收敛的定义是相容的。 + +- **引理 8.2.7**:设集合 $X$ 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 满足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,那么集合 $\{x\in X:f(x)\neq 0\}$ 是至多可数的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,设 $M:=\sup\left\{\sum\limits_{x\in A}|f(x)|:A\subseteq X,A\text{是有限集}\right\}$ 为非负实数。 + + 定义序列 $(A_n)_{n=1}^{\infty}$ 满足 $A_n:=\{x\in X:|f(x)|\geq \frac1n\}$。那么 $A_n$ 为基数不超过 $Mn$ 的有限集:若 $A_n$ 为有限集且基数大于 $Mn$,那么可以归纳证明 $\sum\limits_{x\in A_n}|f(x)|>Mn\times \frac1n=M$,与 $M$ 的定义矛盾;若 $A_n$ 为无限集,那么可以证明 $A_n$ 存在一个子集满足它是有限集且基数大于 $Mn$(对 $Mn$ 归纳),那么也矛盾。 + + 又可以证明,$\{x\in X:f(x)\neq 0\}=\bigcup_{n\in\mathbb N_{1..}}A_n$,再根据命题 8.1.12 即可得证。 + +- **定义 8.2.8**:设集合 $X$ 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。若级数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,则定义其值为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:=\sum\limits_{x\in X:f(x)\neq 0}f(x)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 8.2.5 和定义 8.2.6 可知,若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,则 $\sum\limits_{x\in X:f(x)\neq 0}f(x)$ 也是绝对收敛的(且根据引理 8.2.7 可知此时它是有意义的),从而该定义成功。 + +尽管定义 8.2.8 中需要用到前面有限集和可数集上的定义,但我们可以把定义 8.2.8 作为集合上级数的通用定义,或者说我们可以证明定义 8.2.8 和之前在有限集和可数集上的定义是相容的。 + +- **引理 8.2.9(有限集合上级数的定义是相容的)**:设 $X$ 是基数为 $n$ 的集合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。在定义 7.1.3 的基础上,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=\sum\limits_{x\in X:f(x)\neq 0}f(x)$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命题 7.1.4,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=\sum\limits_{x\in X:f(x)\neq 0}f(x)+\sum\limits_{x\in X:f(x)=0}f(x)$,可以归纳证明 $\sum\limits_{x\in X:f(x)=0}f(x)=0$。 + +- **引理 8.2.10(可数集上级数的定义是相容的)**:设 $X$ 是可数集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$。若级数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是绝对收敛的,在定义 8.2.1 的基础上,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=\sum\limits_{x\in X:f(x)\neq 0}f(x)$。 + + **证明**:存在 $g:\mathbb N\to X$ 是双射,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=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f(g(n))$。令 $A:=\{x\in X:f(x)\neq 0\}$。 + + 若 $A$ 是有限集,那么 $g^{-1}(A)$ 有上界 $N_0$,可以归纳证明对于任意 $N\geq N_0$ 有 $\sum\limits_{n=0}^Nf(g(n))=\sum\limits_{x\in A}f(x)$,于是 $\sum\limits^{\infty}_{n=0}f(g(n))=\sum\limits_{x\in A}f(x)$。 + + 若 $A$ 是可数集,那么 $g^{-1}(A)\subseteq \mathbb N$ 也是可数集,根据命题 8.1.3,存在双射 $h:\mathbb N\to g^{-1}(A)$,满足对于任意 $m\geq 0$ 有 $h(m)0$ 为任意正实数,那么存在 $N_0\geq n$ 使得对于任意 $N\geq N_0$ 有 $|S_N-L|\leq\varepsilon$。根据引理 6.6.3,存在 $M_0\geq 0$ 使得 $h(M_0)\geq N_0$,那么对于任意 $M\geq M_0$,$|S'_M-L|=|S_{h(M)}-L|\leq\varepsilon$。 + + 于是 $\sum\limits^{\infty}_{m=0}(f\circ g\circ h)(m)=L$,证毕。 + +验证完相容性后,我们可以直接来说明任意集合上的级数算律。 + +- **命题 8.2.11(绝对收敛级数的算律)**:设集合 $X$ 和函数 $f:X\to\mathbb R,g:X\to\mathbb R$,满足 $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 和 $\sum\limits_{x\in X}g(x)$ 都绝对收敛。 + + 1. 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(f(x)+g(x))$ 绝对收敛,且 $\sum\limits_{x\in X}(f(x)+g(x))=\sum\limits_{x\in X}f(x)+\sum\limits_{x\in X}g(x)$。 + 2. 设 $c$ 是实数。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}cf(x)$ 绝对收敛,且 $\sum\limits_{x\in X}cf(x)=c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。 + 3. 设 $X=X_1\cup X_2$ 且 $X_1\cap X_2=\varnothing$。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_1}f(x)$ 和 $\sum\limits_{x\in X_2}f(x)$ 都绝对收敛,且 $\sum\limits_{x\in X_1\cup X_2}f(x)=\sum\limits_{x\in X_1}f(x)+\sum\limits_{x\in X_2}f(x)$。 + 4. 设 $X=X_1\cup X_2$ 且 $X_1\cap X_2=\varnothing$。设函数 $h:X\to\mathbb R$ 满足 $\sum\limits_{x\in X_1}h(x)$ 和 $\sum\limits_{x\in X_2}h(x)$ 都绝对收敛。那么 $\sum\limits_{x\in X_1\cup X_2}h(x)$ 绝对收敛,且 $\sum\limits_{x\in X_1\cup X_2}h(x)=\sum\limits_{x\in X_1}h(x)+\sum\limits_{x\in X_2}h(x)$。 + 5. 设集合 $Y$ 满足存在双射 $\varphi:Y\to X$。那么 $\sum\limits_{y\in Y}f(\varphi(y))$ 绝对收敛,且 $\sum\limits_{y\in Y}f(\varphi(y))=\sum\limits_{x\in X}f(x)$。 + + **证明**:每一项的证明都分为两部分,一是证明级数绝对收敛(注意 $\sum\limits_{a\in A:f(a)\neq 0}f(a)$ 绝对收敛并不蕴含 $\sum\limits_{a\in A}f(a)$ 绝对收敛,在 $A$ 是不可数集的情况下),二是证明和级数相关的那个等式。 + + 对于前者,直接根据定义 8.2.6 推导即可。对于后者, 先结合引理 8.2.7 转化为可数集上的形式,然后再回到定义 8.2.1 证明。 + +我们曾在 7.4 的结尾中说过,任意条件收敛但不绝对收敛的级数经过恰当的重排后,都能收敛到任意我们指定的结果,现在我们来证明此事。 + +- **引理 8.2.12**:设级数 $\sum\limits_{n=0}^{\infty}a_n$ 条件收敛但不绝对收敛。定义 $A_+:=\{n\in\mathbb N:a_n\geq 0\}$ 和 $A_-:\{n\in \mathbb N:a_n<0\}$,于是 $A_+\cup A_-=\mathbb N$ 且 $A_+\cap A_-=\varnothing$。 + + 那么 $A_+$ 和 $A_-$ 都是可数集。 + + 在此基础上,根据命题 8.1.3,可知存在双射 $f_+:\mathbb N\to A_+$ 和 $f_-:\mathbb N\to A_-$,满足对于任意 $m\geq 0$ 有 $f_+(m)0$ 是任意正实数。存在 $M\geq 0$ 使得对于任意 $m\geq M$ 有 $|a_{f(m)}|\leq\varepsilon$。 + + 由于 $L'n_{\min}}^{\infty}10^{-n}=10^{-n_{\min}-1}\frac{1}{1-10^{-1}}<10^{-n_{\min}}$,于是 $\sum\limits_{n\in C}10^{-n}\neq \sum\limits_{n\in D}10^{-n}$。证毕。 + +不可数集(任意无限集)不像可数集一样有很好的性质。或许我们应该先从无限集的基数开始研究。 + +对于有限集,它们的基数是一个唯一确定的自然数,它们的基数可以通过自然数来进行比较。而现在,我们扩展基数比较的定义,使得它也可以作用在无限集上。 + +- **定义 8.3.4**:设 $A$ 和 $B$ 是集合。称 $A$ 的基数小于等于 $B$ 的基数(记作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$),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单射 $f:A\to B$。 + +注意到,当 $A$ 和 $B$ 是有限集时,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$ 既可以表示存在 $A\to B$ 的单射(定义 8.3.4),也可以表示一个不等式(根据第 3 章中的定义将 $\operatorname{card}$ 的具体的值代入),但可以证明两种定义是相容的。 + +- **引理 8.3.5**:设 $A,B,C$ 是集合。 + + -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A$。 + + -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\land \operatorname{card}B\leq \operatorname{card}C\implies 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C$。 + +- **引理 8.3.6**:设 $A,B$ 是集合,满足 $A\subseteq B$ 且 $\operatorname{card}B\leq \operatorname{card}A$,那么 $\operatorname{card}A=\operatorname{card}B$。 + + **证明**:存在 $f:B\to A$ 是单射。 + + 考虑递归定义集合 $(D_0)_{n=0}^{\infty}$,满足 $D_0:=B\setminus A$ 且 $D_{n+1}:=f(D_n)$。 + + 然后考虑定义 $g:A\to B$,满足 $g(x):=\begin{cases}f^{-1}(x)&x\in\bigcup_{n=1}^{\infty}D_n\\x&x\not\in\bigcup_{n=1}^{\infty}D_n\end{cases}$。 + + 然后可以证明 $g$ 是双射。故 $A,B$ 具有相同的基数。 + +- **定理 8.3.7(施罗德-伯恩斯坦定理)**:设 $A,B$ 是集合,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$ 且 $\operatorname{card}B\leq \operatorname{card}A$,那么 $\operatorname{card}A=\operatorname{card}B$。 + + **证明**:存在 $f:B\to A$ 和 $g:A\to B$ 是单射。那么 $g(A)\subseteq B$,且 $(g\circ f)$ 是 $B\to g(A)$ 的单射。于是根据引理 8.3.4,得到 $\operatorname{card}B=\operatorname{card}g(A)=\operatorname{card}A$。 + + +引理 8.3.5 和定理 8.3.7 联合表明,集合关于基数比较构成 “偏序关系”。 + +更准确的说法是,设 $\Omega$ 是任意一个集族(注意我们不能取出一个集合包含所有的集合)。对于任意 $A\in \Omega$,若定义 $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 A:=\{B\in\Omega:存在A,B间的双射\}$(即 $A$ 关于基数的等价类),设 $S:=\{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 A:A\in\Omega\}$,再对于任意 $X,Y\in S$,不妨设某 $A,B$ 使得 $X=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A$ 且 $Y=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B$,然后定义 $X\leq Y$ 当且仅当存在 $A\to B$ 的单射(可以证明这个定义是良定义,即该定义不依赖于 $A,B$ 的取值),然后,可以说明 $(S,\leq)$ 是偏序集(偏序集的准确定义见 8.5.1)。可以看到这种划分等价类的技巧我们已经在定义整数、有理数和实数的时候都用过了。而容易证明的是,若 $\Omega_1,\Omega_2$ 都是集族,那么对于任意 $A,B\in\Omega_1\cap\Omega_2$,都有 $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_1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_1}B\iff 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_2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_2}B$。那么我们不妨直接简记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$ 表示存在集族 $\Omega$ 满足 $A,B\in \Omega$ 使得 $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B$,这等价于对于任意集族 $\Omega$ 满足 $A,B\in \Omega$ 都有 $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_{\Omega}B$,也等价于 $\operatorname{card}_{\{A,B\}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_{\{A,B\}}B$,于是它也直接等价于存在 $A\to B$ 的单射。 + +- **定义 8.3.8**:设 $A$ 和 $B$ 是集合。称 $A$ 的基数严格小于 $B$ 的基数(记作 $\operatorname{card} A<\operatorname{card}B$),当且仅当 $\operatorname{card}A\leq \operatorname{card}B$ 且 $\operatorname{card}A\neq \operatorname{card}B$。 + +集合的基数比较在严格小于上也满足传递性,这从偏序集的角度看是很显然的(见定义 8.5.1)。 + +至此,我们较为完整地定义了任意集合间的基数比较。我们将在 8.4 证明一个更强的结论:任意两个集合之间都是可以比较基数的——这将让基数比较完成从 “偏序集” 到 “全序集” 的跨越。 + +我们可以给出几个关于无限集基数的事实: + +- **引理 8.3.9**:不存在无限集 $X$,满足 $\operatorname{card}X<\operatorname{card}\mathbb N$。 + + **证明**:反证,若 $\operatorname{card}X<\operatorname{card}\mathbb N$。则存在单射 $f:X\to\mathbb N$,且 $\operatorname{card}X=\operatorname{card}f(X)$。根据引理 8.1.3,$f(X)\subseteq \mathbb N$ 要么是有限集,要么是可数集,那么就矛盾了。 + +- **引理 8.3.10**:设 $X$ 是有限集,$Y$ 是可数集,$Z$ 是不可数集。那么 $\operatorname{card}X<\operatorname{card}Y<\operatorname{card}Z$。 + + **证明**:只证 $\operatorname{card}Y<\operatorname{card}Z$。显然根据定义 $\operatorname{card}Y\neq \operatorname{card}Z$。根据引理 8.3.9 可知 $\operatorname{card}Z\not<\operatorname{card}Y$。再根据引理 8.5.10,可知必有 $\operatorname{card}Y<\operatorname{card}Z$。 + +- **引理 8.3.11**:设 $X$ 是集合,则 $\operatorname{card}X<\operatorname{card}2^X$。 + + **证明**:构造 $f:X\to 2^X$ 满足 $f(x):=\{x\}$,那么 $f$ 为单射。再根据定理 8.3.1 即证。 + +#### 8.4 选择公理 + +接下来我们介绍ZFC公理集合论中的最后一条公理:选择公理。 + +- **定义 8.4.1(无限笛卡尔积)**:设 $I$ 是任意集合,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都存在一个集合 $X_{\alpha}$。那么我们定义集族 $\{X_{\alpha}:\alpha\in I\}$ 的笛卡尔积为 +$$ + \prod_{\alpha\in I}X_{\alpha}:=\left\{(x_{\alpha})_{\alpha\in I}\in \left(\bigcup\limits_{\alpha\in I}X_{\alpha}\right)^{I}:\forall_{\alpha\in I},x_{\alpha}\in X_{\alpha}\right\} +$$ + +- **公理 8.4.2(选择公理)**:设 $I$ 是任意集合,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都存在一个非空集合 $X_{\alpha}$。那么存在一个映射 $x:I\to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,使得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x_\alpha\in X_\alpha$。 + +在应用的时候,我们利用的往往只是可数选择公理。下面举一个可数选择公理的应用例子: + +- **引理 8.4.3**:设 $E\subseteq \mathbb R$ 且 $E$ 非空,那么存在一个序列 $(a_n)_{n=1}^{\infty}$ 满足它的元素都在 $E$ 中且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a_n=\sup (E)$。 + + **证明**:令 $L=\sup(E)$。对于每个正整数 $n$,定义集合 $X_n:=\{x\in E:L-\frac1n\leq x\leq L\}$,由于 $L$ 是 $E$ 的上确界,故 $X_n$ 非空。根据选择公理,可以选出一个序列 $(x_n)_{n=1}^{\infty}$ 满足对于任意 $n\geq 1$ 有 $x_n\in X_n$。容易证明 $\lim\limits_{n\to\infty}x_n=L$。 + +但事实上,在很多情况下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绕过选择公理(例如,若 $X_{\alpha}$ 是良序集,我们可以直接令 $x_{\alpha}:=\min(X_{\alpha})$),但使用选择公理往往会使减少不需要一些额外的证明(例如,当 $X_{\alpha}\subseteq R$ 且令 $x_{\alpha}:=\inf(X_{\alpha})$,尽管 $\inf(X_{\alpha})$ 可能不属于 $X_{\alpha}$,但我们可以证明 $\inf(X_{\alpha})$ 和 $X_{\alpha}$ 中的元素同样满足我们所需的性质。而若使用选择公理,我们就可以省略这些证明)。 + +我们在 3.2 的结尾提到过,命题 3.2.4 是蕴含正则公理的,从而二者等价,现在我们正式地证明如下: + +- **命题 8.4.4**:命题 3.2.4 蕴含正则公理。 + + **证明**:反证,假设正则公理不成立。那么存在非空集合 $A$,使得对于任意 $x\in A$,$x$ 是集合且 $A\cap x\neq\varnothing$。那么根据选择公理,存在函数 $f:A\to A$,使得对于任意 $x\in A$ 有 $f(x)\in A\cap x$。 + + 任取 $x\in A$,考虑递归定义序列 $x_n$,满足 $x_0:=x$ 且对于任意 $n\geq 0$ 有 $x_{n+1}:=f(x_n)$,该定义是成功的。于是我们构造了一个无限递降的集合序列,矛盾。 + +选择公理也有很多等价表述,我们列举一些如下: + +- **命题 8.4.5**:设命题 $Q$ 为:设 $X$ 和 $Y$ 是集合,且 $P(x,y)$ 是关于任意 $x\in X$ 和 $y\in Y$ 的命题,满足对于任意 $x\in X$ 至少存在一个 $y\in Y$ 使得 $P(x,y)$ 为真。那么存在一个函数 $f:X\to Y$,使得对于任意 $x\in X$ 有 $P(x,f(x))$ 成立。 + + 那么选择公理和命题 $Q$ 等价。 + + **证明**:若选择公理成立:设函数 $F(x):=\{y\in Y:P(x,y)\}$,那么根据选择公理,存在 $f:X\to Y$ 使得对于任意 $x\in X$ 有 $f(x)\in F(x)$,即 $P(x,f(x))$ 成立。从而命题 $Q$ 成立。 + + 若命题 $Q$ 成立: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和 $y\in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,设 $P(\alpha,y)$ 表示 $y\in X_{\alpha}$。那么根据命题 $Q$,可知存在 $x:I\to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,使得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P(\alpha,x_{\alpha})$ 成立即 $x_\alpha\in X_\alpha$。从而选择公理成立。 + +- **命题 8.4.6**:设命题 $Q$ 为:设 $I$ 是任意集合,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都存在一个非空集合 $X_{\alpha}$。设对于任意不同的 $\alpha,\beta\in I$ 都有 $X_{\alpha}\cap X_{\beta}=\varnothing$。那么存在一个集合 $Y$,使得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\operatorname{card}(Y\cap X_{\alpha})=1$。 + + 那么选择公理和命题 $Q$ 等价。 + + **证明**:若选择公理成立:存在一个映射 $(x_{\alpha})_{\alpha\in I}$,使得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x_\alpha\in X_\alpha$。可以证明取 $Y=x(I)$ 是合法的。从而命题 $Q$ 成立。 + + 若命题 $Q$ 成立:考虑令集合 $X'_{\alpha}:=\{(\alpha,x):x\in X_{\alpha}\}$,显然对于任意不同的 $\alpha,\beta\in I$ 都有 $X'_{\alpha}\cap X'_{\beta}$,于是存在一个集合 $Y$,使得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都有 $\operatorname{card}(Y\cap X'_{\alpha})=1$。设命题 $P(\alpha,x)$ 表示 $(\alpha,x)\in Y\cap X'_{\alpha}$,那么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,恰有一个 $x\in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 满足 $P(\alpha,x)$ 成立。于是存在由 $P$ 确定的映射 $f:I\to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,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P(\alpha,f_{\alpha})$ 即 $f_\alpha\in X_\alpha$ 成立。从而选择公理成立。 + +- **命题 8.4.7**:设命题 $Q$ 为:设 $A,B$ 是集合,若存在满射 $g:B\to A$,那么存在单射 $f:A\to B$ 且满足对于任意 $a\in A$ 有 $g(f(a))=a$。 + + 那么选择公理和命题 $Q$ 等价。 + + **证明**:若选择公理成立:存在一个映射 $f:A\to B$,使得对于任意 $a\in A$ 都有 $f(a)\in \{b\in B:g(b)=a\}$,那么显然 $f$ 满足条件。从而命题 $Q$ 成立。 + + 若命题 $Q$ 成立,考虑证明命题 8.4.6 中所述的命题 $Q$(为避免混淆记为命题 $R$)成立:对于任意 $x\in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 和任意 $\alpha\in I$,设 $P(x,\alpha)$ 表示 $x\in X_{\alpha}$,那么 $P$ 满足垂线判别法,于是存在由 $P$ 确定的函数 $g: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\to I$,且容易证明 $g$ 是满射。根据命题 $Q$,应存在单射 $f:I\to 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 且对于任意 $\alpha\in I$ 有 $g(f(\alpha))=\alpha$,即 $f(\alpha)\in X_{\alpha}$。可以证明取 $Y=f(I)$ 是合法的。从而命题 $R$ 成立。 + +还有一些其他的等价描述,它们与序集密切相关,我们将在 8.5 中阐述。 + +#### 8.5 序集 + +序集理论是集合论中的重要分支,我们之前已经了解了序集的不少例子,现在我们来正式地介绍序集。我们暂只介绍偏序集、全序集、良序集三种序集。 + +- **定义 8.5.1(偏序集)**:偏序集是一个序偶 $(X,\leq_X)$,其中 $X$ 是一个集合,$\leq_X$ 称为序关系,是在 $X$ 上有定义(注意不是 “定义在 $X$ 上的”)的遵从如下性质的二元关系(即对于任意 $x,y\in X$,$x\leq y$ 要么为真,要么为假): + + - 自反性:对于任意 $x\in X$ 有 $x\leq_X x$。 + + - 反传递性:若 $x,y\in X$ 满足 $x\leq _X y$ 且 $y\leq_X x$,则 $x=y$。 + + - 传递性:若 $x,y,z\in X$ 满足 $x\leq_X y$ 且 $y\leq_X z$,则 $x\leq_X z$。 + + 称 $x<_Xy$ 当且仅当 $x\leq_X y$ 且 $x\neq y$。容易证明 $<_X$ 也满足传递性。 + + 一般我们在明确定义的情况下,用 $\leq$ 代替 $\leq_X$,用 $<$ 代替 $<_X$。 + +有时,不严谨地,在 $\leq$ 的定义明显时,我们会把 $X$ 直接叫作偏序集。下述定义中也有类似的情况。 + +- **定义 8.5.2(全序集/链)**:设 $(X,\leq)$ 是偏序集。称其是全序集,当且仅当对于任意 $x,y\in X$,$x\leq y$ 和 $y\leq x$ 中有至少一个为真。 + +- **定义 8.5.3(极小元和极大元)**:设 $(X,\leq)$ 是偏序集。称 $x$ 是 $(X,\leq)$ 的极小元,当且仅当 $x\in X$ 且不存在 $y\in X$ 使得 $yx$。 + +- **定义 8.5.4(良序集)**:设 $(X,\leq )$ 是全序集。称其是良序集,当且仅当对于任意 $Y\subseteq X$ 满足 $Y$ 非空,$(Y,\leq)$ 都有极小元。 + +各种序集有很多基本性质,我们罗列其中几个如下: + +- **引理 8.5.5**:设 $(X,\leq)$ 是偏序集,那么对于任意 $Y\subseteq X$,$(Y,\leq)$ 也是偏序集。 + + 设 $(X,\leq)$ 是全序集,那么对于任意 $Y\subseteq X$,$(Y,\leq)$ 也是全序集。 + + 设 $(X,\leq)$ 是良序集,那么对于任意 $Y\subseteq X$,$(Y,\leq)$ 也是良序集。 + + **证明**:根据定义可知。 + +- **引理 8.5.6**:设 $(X,\leq)$ 是全序集,那么 $(X,\leq)$ 至多只能有一个极小元,且若 $x$ 是 $(X,\leq)$ 的极小元,那么对于任意 $y\in X$ 有 $x\leq y$。 + + 对于极大元也有类似的结论。 + +- **引理 8.5.7**:设 $(X,\leq)$ 是全序集且 $X$ 是有限的,那么 $(X,\leq)$ 为良序集。 + + **证明**:通过归纳证明每个有限全序集都存在极小元(和极大元)。 + +根据引理 8.1.2,我们知道 $\mathbb N$ 是良序集。而良序集其实都和 $\mathbb N$ 一样有类似的归纳性质: + +- **命题 8.5.6(强归纳原理)**:设 $(X,\leq)$ 是良序集,且 $P(n)$ 是关于任意 $n\in X$ 的命题。假设对于任意 $n\in X$ 都有 “若对于任意 $m\in X$ 且 $mM$,否则 $Y\cup\{M\}$ 也是全序集,矛盾。那么 $M$ 是 $X$ 的极大元,从而佐恩引理成立。 + +- **命题 8.5.13**:良序原理:设 $X$ 是集合,那么存在定义在 $X$ 上的关系 $\leq$ 使得 $(X,\leq)$ 是良序集。 + + 那么选择公理和良序原理等价。 + + **证明**:假设选择公理成立(该段证明较长,但是应该无困难的阅读障碍):设 + + $$ + \Omega:=\bigcup_{Y\in 2^X}\bigg\{(Y,\leq):\ \leq\ \in \{0,1\}^{Y\times Y},(Y,\leq)\text{是良序集}\bigg\} + $$ + + 这里,某个定义在 $Y$ 上的关系 $\leq$ 被看做 $Y\times Y\to \{0,1\}$ 的一个二元函数,其中 $0$ 代表假,$1$ 代表真。 + + 对于 $(Y,\leq),(Y',\leq')\in \Omega$,称 $(Y,\leq)$ 是 $(Y',\leq')$ 的一个前段,记作 $(Y,\leq)\prec(Y',\leq')$,当且仅当存在 $x\in Y'$ 使得 $Y=\{y\in Y':y<'x\}$(从而 $Y\subsetneq Y'$),且对于任意 $y,y'\in Y$ 有 $y\leq y'\iff y\leq' y'$。称 $(Y,\leq)\preceq(Y',\leq')$,当且仅当 $(Y,\leq)=(Y',\leq')$ 或 $(Y,\leq)\prec(Y',\leq')$。可以证明 $(\Omega,\preceq)$ 是偏序集。 + + 可以证明若 $(Y,\leq)$ 是 $(\Omega,\preceq)$ 的极大元,那么必有 $Y=X$:否则往 $Y$ 中添加一个元素 $y'\in X\setminus Y$ 得到 $Y'$,并在 $\leq$ 基础上令任意 $y\in Y$ 都满足 $y\leq y'$ 得到 $\leq'$,然后可以证明 $(Y',\leq')$ 是良序集且 $(Y,\leq)\prec(Y',\leq')$。 + + 考虑对于任意 $S\subseteq\Omega$ 且 $(S,\preceq)$ 是全序集,证明 $S$ 有在 $\Omega$ 内的上界。 + + 设 $U:=\bigcup\limits_{(Y,\leq)\in S}Y$。考虑定义在 $U$ 上的关系 $\leq_U$。再说明 $(U,\leq_U)$ 是 $S$ 在 $\Omega$ 内的上界。 + + 对于 $y_1,y_2\in U$ 和 $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\in S$ 满足 $y_1\in Y_1,y_2\in Y_2$。若 $Y_1\preceq Y_2$,那么定义命题 $P(y_1,y_2,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)$ 表示 $y_1\leq_2 y_2$;否则若 $Y_2\prec Y_1$,定义命题 $P(y_1,y_2,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)$ 表示 $y_1\leq_1y_2$。 + + 我们断言,对于任意 $(Y_1,\leq_1),(Y_1',\leq_1'),(Y_2,\leq_2),(Y_2',\leq_2')\in S$ 满足 $y_1\in Y_1\cap Y_1',y_2 \in Y_2\cap Y_2'$,有 $P(y_1,y_2,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)\iff P(y_1,y_2,(Y_1',\leq_1'),(Y_2',\leq_2'))$。这可以通过对 $(Y_1,\leq_1),(Y_1',\leq_1'),(Y_2,\leq_2),(Y_2',\leq_2')$ 四者关于 $\preceq$ 的大小顺序讨论来证明。 + + 对于任意 $y_1,y_2\in U$,我们定义 $y_1\leq_U y_2$,当且仅当对于任意 $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\in S$ 满足 $y_1\in Y_1,y_2\in Y_2$ 都有 $P(y_1,y_2,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)$ 成立。 + + 于是,这等价于存在 $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\in S$ 满足 $y_1\in Y_1,y_2\in Y_2$ 使得 $P(y_1,y_2,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)$ 成立(即 $y_1\leq_U y_2$ 不依赖于 $(Y_1,\leq_1),(Y_2,\leq_2)$ 的具体取值)。说明了这一点后,容易证明 $(U,\leq_U)$ 是全序集。 + + 现证明任意非空 $V\subseteq U$,$(V,\leq_U)$ 有极小元。任取 $y\in V$,那么存在 $(Y,\leq)\in S$ 使得 $y\in Y$。那么 $V\cap Y$ 非空且 $V\cap Y\subseteq Y$,那么 $(V\cap Y,\leq)$ 应有极小元 $y_{\min}$。 + + 对于任意 $y'\in V$,存在 $(Y',\leq')\in S$ 使得 $y'\in Y'$:若 $y'\in Y$,那么 $y'\in Y\cap V$,从而 $y_{\min}\leq y'$,那么 $y_{\min}\leq_U y'$;若 $y'\not\in Y$,那么应有 $Y\prec Y'$,那么应存在 $x\in Y'$ 使得 $Y=\{y<'x:y\in Y'\}$,那么应有 $y_{\min}<'x\leq' y'$, 从而 $y_{\min}\leq' y'$,那么 $y_{\min}\leq_U y'$。于是,$y_{\min}$ 是 $V$ 极小元。 + + 那么 $(U,\leq_U)$ 是良序集,且 $(U,\leq_U)\in \Omega$。 + + 对于任意 $(Y,\leq)\in S$,应有 $Y\subseteq U$。若 $Y=U$,则易知 $(Y,\leq)=(U,\leq_U)$;若 $Y\subsetneq U$,那么存在 $y'\in U\setminus Y$,存在 $(Y',\leq')\in S$ 使得 $y'\in Y'$,那么应有 $(Y,\leq)\prec(Y',\leq')$,那么应存在 $x\in Y'$ 使得 $Y=\{y<'x:y\in Y'\}$。 + + 现证明 $\{y<'x:y\in Y'\}=\{y<_Ux:y\in U\}$:显然任意左集元素属于右集,而对于任意右集元素 $y$,只需证明 $y\in Y'$ 即可。若 $y\not\in Y'$,存在 $(Y'',\leq'')\in S$ 使得 $y\in Y''$,那么应有 $Y'\prec Y''$,那么应存在 $x'\in Y''$ 使得 $Y'=\{z<''x':z\in Y''\}$,那么应有 $x<''x'$,而 $y<_Ux\implies y<''x$,从而 $y<''x'\implies y\in Y'$,矛盾。 + + 那么我们证明了 $Y=\{y<'x:y\in Y'\}=\{y<_Ux:y\in U\}$,那么 $(Y,\leq)\prec (U,\leq_U)$。 + + 从而 $(U,\leq_U)$ 是 $(S,\preceq)$ 在 $\Omega$ 内的上界。根据佐恩引理,$(\Omega,\preceq)$ 存在极大元,那么存在良序集 $(X,\leq)$。从而良序原理成立。 + + 假设良序原理成立:存在定义在 $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$ 的关系 $\leq$ 使得 $(\bigcup_{\alpha\in I}X_{\alpha},\leq)$ 是良序集。那么定义函数 $x_{\alpha}:=\min(X_{\alpha})$ 即可,其中 $\min(X_{\alpha})$ 表示 $(X_\alpha,\leq)$ 的最小元。 + +- **命题 8.5.14**:设命题 $Q$ 为:设 $\Omega$ 是一个不包含空集的集族。那么存在 $\Omega'\subseteq\Omega$,使得对于任意 $A,B\in \Omega'$ 有 $A\cap B=\varnothing$,且对于任意 $A\in\Omega$ 都存在 $C\in\Omega'$ 使得 $A\cap C\neq\varnothing$。 + + 那么选择公理和命题 $Q$ 等价。 + + **证明**:假设选择公理成立:设 $U:=\{S\in 2^\Omega:\forall_{A,B\in S},A\cap B=\varnothing\}$。 + + 假设 $S$ 是偏序集 $(U,\subseteq)$ 的极大元,那么应对于任意 $A\in\Omega$ 都存在 $C\in S$ 使得 $A\cap C\neq \varnothing$,否则可以将 $A$ 加入 $S$ 内得到更大的 $S'$。 + + 设 $V\subseteq U$ 满足 $(V,\subseteq)$ 是全序集。设 $K:=\bigcup V$,那么 $K$ 是 $(V,\subseteq)$ 的上界。 + + 对于任意 $A,B\in K$,存在 $S,T\in V$ 使得 $A\in S,B\in T$,不妨设 $S\subseteq T$,那么 $A,B\in T$,从而 $A\cap B=\varnothing$。那么 $K\in U$。 + + 于是 $K$ 是 $(V,\subseteq)$ 在 $U$ 内的上界。根据佐恩引理,$(U,\subseteq)$ 存在极大元。证毕。 + + 假设命题 $Q$ 成立,考虑证明命题 8.4.6 中所述的命题 $Q$(为了避免混淆记为命题 $R$)成立:设 $\Omega:=\bigcup\limits_{\alpha\in I}\bigg\{\big\{\big(0,\alpha),(1,x)\big\}:x\in X_{\alpha}\bigg\}$。 + + 那么存在 $\Omega'\subseteq \Omega$,使得对于任意 $A,B\in\Omega'$ 有 $A\cap B=\varnothing$,且对于任意 $A\in\Omega$ 都存在 $C\in\Omega'$ 使得 $A\cap C\neq\varnothing$。 + + 令 $Y:=\{x:\{(0,\alpha),(1,x)\}\in \Omega'\}$,可以证明该 $Y$ 合法。 + + +结合我们所证明的命题,我们看到如下命题均为等价的: + +1. 选择公理 +1. 命题 8.4.5 中所述的命题 $Q$ +1. 命题 8.4.6 中所述的命题 $Q$ +1. 命题 8.4.7 中所述的命题 $Q$ +1. 佐恩引理 +1. 豪斯多夫极大原理 +1. 良序原理 +1. 命题 8.5.14 中所述的命题 $Q$ + +当然,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承认选择公理,我们将得到上述这些实用的推论。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