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nish p7

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:
方而静 2023-05-18 14:23:22 +08:00
parent bc0fb7d71e
commit 8d7e93591d
3 changed files with 105 additions and 15 deletions

View File

@ -44,4 +44,11 @@
#let inprod(a,b) = {$angle.l #a,#b angle.r$} #let inprod(a,b) = {$angle.l #a,#b angle.r$}
#let trig = sym.triangle.stroked.t #let trig = sym.triangle.stroked.t
#let mtext(body) = text(font: cnmainfont, weight: "regular", body) #let ii = {$upright(i)$}
#let mtext(body) = text(font: cnmainfont, weight: "regular", body)
#let thoerem_box(name, c) = {
identp
box(baseline: 4pt, inset: 4pt, fill: c, text(font: cnfont, fill: white, weight: "semibold", name))
}
#let lemma_icon = thoerem_box([引理], theme_blue)

View File

@ -87,7 +87,7 @@ $ (-1),(1),(1),-1,(-1),(1),-1,-1 $
#identp 如果 $a$ 存在一个 $-1$ 在一个 1 的后面,即存在下标 $i,j$ 满足 $i<j$ $a_i=1,a_j=-1$,那么交换 $i,j$ 位置上的值后,得到一个新序列 $a'$,显然 $a'$ 1 的数量也为 $c$ #identp 如果 $a$ 存在一个 $-1$ 在一个 1 的后面,即存在下标 $i,j$ 满足 $i<j$ $a_i=1,a_j=-1$,那么交换 $i,j$ 位置上的值后,得到一个新序列 $a'$,显然 $a'$ 1 的数量也为 $c$
#identp *引理* 进行上述变换后所有合法子区间的左端点的数量不降,即 $S(a)<= S(a')$ 一定成立。 #lemma_icon 进行上述变换后所有合法子区间的左端点的数量不降,即 $S(a)<= S(a')$ 一定成立。
#identp 假设上述引理成立,那么我们就只需要论证由 $n-c$ $-1$ 开头,然后 $c$ 1 组成的序列 $b$ 满足 $S(b)<= 2c$,这是显然的。而对于任何其他序列,它们都可以通过有限次上述变换得到序列 $b$ #identp 假设上述引理成立,那么我们就只需要论证由 $n-c$ $-1$ 开头,然后 $c$ 1 组成的序列 $b$ 满足 $S(b)<= 2c$,这是显然的。而对于任何其他序列,它们都可以通过有限次上述变换得到序列 $b$
@ -654,9 +654,9 @@ $ cases(c_1=1/2 (b_1 - sqrt(3) b_2),c_2=1/2 (sqrt(3) b_1+b_2)) #tab #mtext("或"
#identp 在说明一般情况之前,我们首先要引入如下引理: #identp 在说明一般情况之前,我们首先要引入如下引理:
#identp *引理* 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绕着另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旋转 $90 degree$ 后得到的点仍然是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。(算出旋转后的点的坐标即可完成证明,读者自行验证该引理。) #lemma_icon 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绕着另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旋转 $90 degree$ 后得到的点仍然是一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。(算出旋转后的点的坐标即可完成证明,读者自行验证该引理。)
#identp 下面说明一般情况,(反证法,无穷递降法)假设存在格点正 $k(k>=5)$ 边形。从所有的格点正 $k$ 边形中找出面积最小的一个,设它的顶点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 $P_1,dots,P_k$。对于每个顶点 $P_i$,把它绕点 $P_(i-1)$(特别地,点 $P_1$ 绕点 $P_k$)逆时针旋转 $90 deg$,得到点 $Q_i$(如 @P7fig1)。 #identp 下面说明一般情况,(反证法,无穷递降法)假设存在格点正 $k(k>=5)$ 边形。从所有的格点正 $k$ 边形中找出面积最小的一个,设它的顶点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 $P_1,dots,P_k$。对于每个顶点 $P_i$,把它绕点 $P_(i-1)$(特别地,点 $P_1$ 绕点 $P_k$)逆时针旋转 $90 deg$,得到点 $Q_i$(如@P7fig1)。
#align(center, stack(dir: ltr, spacing: 5%, #align(center, stack(dir: ltr, spacing: 5%,
[#figure(image( [#figure(image(
@ -670,7 +670,7 @@ $ cases(c_1=1/2 (b_1 - sqrt(3) b_2),c_2=1/2 (sqrt(3) b_1+b_2)) #tab #mtext("或"
), caption: [连接辅助线]) <P7fig2>] ), caption: [连接辅助线]) <P7fig2>]
)) ))
#identp 下面我们证明 $Q_1 dots.c Q_k $ 也是一个正 $k$ 边形(为了方便描述,我们给出 $Q_1 Q_2=Q_2 Q_3$ 的证明,其它的边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同理可证的)。如 @P7fig2,连接 $P_1 Q_1$$P_1 Q_2$$P_2 Q_2$$P_2 Q_3$ 以及 $P_3 Q_3$ 五条线段。由于正多边的每个内角和每条边都相等,在 $trig P_1 P_2 Q_2$ $trig P_2 P_3 Q_3$ 中,我们有 #identp 下面我们证明 $Q_1 dots.c Q_k $ 也是一个正 $k$ 边形(为了方便描述,我们给出 $Q_1 Q_2=Q_2 Q_3$ 的证明,其它的边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同理可证的)。如@P7fig2,连接 $P_1 Q_1$$P_1 Q_2$$P_2 Q_2$$P_2 Q_3$ 以及 $P_3 Q_3$ 五条线段。由于正多边的每个内角和每条边都相等,在 $trig P_1 P_2 Q_2$ $trig P_2 P_3 Q_3$ 中,我们有
$ cases(P_1 P_2=P_2 P_3,angle P_1 P_2 Q_2=angle P_2 P_3 Q_3,P_2 Q_2=P_3 Q_3) $ $ cases(P_1 P_2=P_2 P_3,angle P_1 P_2 Q_2=angle P_2 P_3 Q_3,P_2 Q_2=P_3 Q_3) $
@ -691,16 +691,88 @@ $ cases(P_1 Q_2=P_2 Q_3,angle Q_2 P_1 Q_1=angle Q_3 P_2 Q_2,P_1 Q_1=P_2 Q_2) $
$ S_(trig A B C)=1/2 abs(b_1 c_2 - b_2 c_1) $ <P7solBeq1> $ S_(trig A B C)=1/2 abs(b_1 c_2 - b_2 c_1) $ <P7solBeq1>
] ]
是一个有理数,而任意格点多边形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相交的格点三角形。于是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引理:任意一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均为有理数。 是一个有理数,而任意格点多边形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相交的格点三角形。于是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引理:
#identp 另一方面,我们知道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 #lemma_icon 任意一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均为有理数。
$ S=(k a^2)/(4 tan pi/k) $ #identp 另一方面,我们容易推导出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
其中 $k$ 表示该正多边形的边数,$a$ 表示正多边形的边长。若该正多边形至少有一条边的两个端点的横纵坐标均为整数,则 $a^2$ 一定是一个有理数,故正多边形的面积 $S$ 是有理数当且仅当 $tan pi/k$ 是有理数。 $ S=(n a^2)/(4 tan pi/n) $
#identp @P7solBeq1 我们知道,一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一个有理数,因此我们只需说明“对于任意整数 $k>=3$,只有当 $k=4$ $tan pi/k$ 才是有理数”,即可完成对原命题的论证。下面给出两个证明,其中第二个证明需要较多的代数知识 其中 $n$ 表示该正多边形的边数,$a$ 表示正多边形的边长。若该正多边形至少有一条边的两个端点的横纵坐标均为整数,则 $a^2$ 一定是一个有理数,故正多边形的面积 $S$ 是有理数当且仅当 $tan pi/n$ 是有理数
=== 证明 a #identp @P7solBeq1 我们知道,一个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一个有理数,因此我们只需说明“对于任意整数 $n>=3$$n=4$ 当且仅当 $tan pi/n$ 是有理数”,即可完成对原命题的论证。这个命题可以很容易地使用抽象代数中关于“首一多项式”和“代数整数”的相关理论证明,下面则给出一个较为繁琐的初等方法。
// TODO #identp 我们首先用反证法说明奇整数 $n>=5$ 时,$cos^2 pi/n$ 的值为无理数。假设 $n>=3$ 是某个奇整数,且 $cos^2 pi/n$ 的值为有理数,不妨设为 $p/q$,其中 $q>0$,且整数 $p,q$ 互质。于是
#[
#show: math_numbering
$ cos pi/n=sqrt(p/q) #tab sin pi/n=sqrt(1-p/q) $ <P7solBabasic>
]
#identp 考虑对欧拉公式 $(cos pi/n+ii sin pi/n)^n=-1$ 使用二项式定理展开,得到
#[
#show: math_numbering
$ sum_(k=0)^n binom(n,k) ii^k sin^k pi/n cos^(n-k)pi/n=-1 $ <P7solBaexpand>
]
取出@P7solBaexpand 两边的实数部分,并代入@P7solBabasic,得到
#[
#show: math_numbering
$ sum_(k=0)^(floor(n\/2)) binom(n,2k)(-1)^k (1-p/q)^k (p/q)^(n/2-k)=-1 $ <P7solBareal>
]
我们知道 $q != 0$,于是我们可以在@P7solBareal 两边同时乘以 $sqrt(q^n p)$,这给出
#[
#show: math_numbering
$ sum_(k=0)^(floor(n\/2)) binom(n,2k)(-1)^k (q-p)^k p^((n+1)/2-k)=-sqrt(q^n p) $ <PgirdsolBafinal>
]
#identp $0<=k<=floor(n\/2)$ 时,由于我们假设 $n$ 为奇整数,故一定有 $(n+1)/2-k>=1$,同时 $binom(n,2k)$$(-1)^k$ $(q-p)^k$ 这三项一定均为整数,于是@PgirdsolBafinal 中左边的和式中的每一项都一定是 $p$ 的整数倍,于是 $sqrt(q^n p)$ 一定是 $p$ 的整数倍,也即 $gcd(p,q)=p$,又因为 $p,q$ 互质,于是一定有 $p=1$,也即 $cos^2 pi/n=1/q$
#identp 至此,我们论证了对于每个奇整数 $n>=3$,要么 $cos^2 pi/n$ 是无理数,要么存在正整数 $q$ 使得 $cos^2 pi/n=1/q$ 。对于每个 $n>=5$,一定有
$ 1>cos^2 pi/n>=cos^2 pi/5=1/16 (1+sqrt(5))^2>1/3 $
于是不存在一个正整数 $q$ 使得 $cos^2 pi/n=1/q$
#identp 综上所述,对于每个奇整数 $n>=5$,一定有 $cos^2 pi/n$ 是无理数。更进一步地,有 $cos pi/n$ 也是无理数。
#identp 对于一个整数 $n>=4$,我们可以把它写成 $n=p 2^k$ 的形式,其中 $p$ 是一个奇整数,$k$ 是一个自然数。下面我们对 $k$ 使用数学归纳法以证明“对于每个 $n>=4$ 均有 $cos pi/4$ 为无理数”。
#identp 具体地说,用 $P(k)$ 表示关于自然数 $k$ 的命题模式“对于任意奇整数 $p$ 满足 $p 2^k>=4$,均有 $cos pi/(p 2^k)$ 是无理数”。显然 $P(0)$ 我们前面已经证明过的奇数情况,故 $P(0)$ 成立。
#identp 现在假设 $P(k)$ 成立,目标是证明 $P(k+1)$ 也成立。根据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(也称“升幂/降幂公式”)$cos 2alpha=2cos^2alpha-1$,于是
$ cos pi/n=2cos^2 pi/(2n)-1 $
因此如果 $cos pi/n$ 是无理数,那么 $cos pi/(2n)$ 也是无理数。当 $p 2^k>=4$ 时,向这个结论代入 $n=p 2^(k+1)$:根据归纳假设有 $cos pi/(p 2^k)$ 是无理数,于是 $cos pi/(p 2^(k+1))$ 也是无理数。而当 $p 2^k<4$ 但是 $p 2^(k+1)>=4$ 时,显然 $p 2^(k+1)$ 的值只能为 4 6并且容易发现
$ cos pi/4 = sqrt(2)/2 #tab cos pi/6=sqrt(3)/2 $
亦均为无理数,于是 $P(k+1)$ 成立。
#identp 根据数学归纳原理,对于任意自然数 $k$$P(k)$ 成立。也就是说,我们证明了对于任意的 $n>=4$,均有 $cos pi/n$ 为无理数。
#identp 下面我们开始说明对于除了 1,2 4 之外的正整数 $n$$tan pi/n$ 都是无理数。首先,根据正切函数的余弦方程(中文语境也称“万能公式”)$cos 2alpha=(1-tan^2 alpha)/(1+tan^2 alpha)$,有
$ cos pi/n=(1-tan^2 pi\/2n)/(1+tan^2 pi\/2n) $
因此对于每个偶整数 $n>=8$,均有 $tan pi/n$ 为无理数。
#identp 另一方面,根据正切的余弦表达式 $tan^2 alpha=1\/cos^2 alpha-1$,有
$ tan^2 pi/n=1/(cos^2 pi/n)-1 $
而我们之前已经证明了当 $n>=5$ 是奇整数时,$cos^2 pi/n$ 是无理数,故对于任意奇整数 $n>=5$$tan pi/n$ 都是无理数。
#identp 最后,容易发现
$ tan pi/3=sqrt(3) #tab tan pi/6=sqrt(3)/3 $
亦均为无理数。
#identp 综上所述,对于除了 1,2 4 之外的正整数 $n$$tan pi/n$ 都是无理数。

View File

@ -31,12 +31,23 @@
set ref(supplement: it => { set ref(supplement: it => {
if it.func() == math.equation { if it.func() == math.equation {
"式" "式"
} else if it.func() == figure {
""
} else { } else {
"Typset Error!" auto
} }
}) })
// show math.equation: set ref(supplement: "式")
// show ref: it => {
// let eq = math.equation
// let el = it.element
// if el != none and el.func() == eq {
// // Override equation references.
// "式 "
// str(counter(eq).at(el.location()).at(0))
// } else {
// // Other references as usual.
// it
// }
// }
set par(leading: 0.75em) set par(leading: 0.75em)